作者: 張學軍
中篇小說。作者劉澍德。云南人民出版社1954年初版。后經作者重加修訂,由作家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小說描寫了1953年推行收購余糧和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期在云南農村所展開的兩條道路的斗爭。它通過老貧農高正國在土改后生活和思想上所經歷的激烈斗爭,揭示了農村社會主義力量和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尖銳搏斗。高正國曾是貧農積極分子,土改以后思想和行動上卻表現出嚴重的資本主義自發傾向,一心盤算著個人發家致富的“五年計劃”。這一計劃形象地表現出農民作為小生產者的愿望和理想。實際上這是一個使“一人溫飽千家怨”的計劃,盡管他為此苦心經營、熬盡心血,但終被歷史潮流所沖破。小說通過在賣余糧和加入合作社等問題上的斗爭,表現出他想買地放債的強烈欲望,同新的社會潮流發生的尖銳沖突,也揭示了廣大農民在新的生活力量推動下走集體化道路的可能性。高正國發家致富理想的破產和社會主義力量的勝利,生動地說明了只有通過社會主義集體化這座“橋”,廣大農民才能擺脫貧窮,走上共同富裕的幸福道路。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以高正國的女兒二珠的視角和口吻,極為細致地描繪了高正國這個老貧農土改后思想的變化、復雜矛盾的心理和在擺脫私有觀念束縛過程中所經歷的彷徨和痛苦。同時,在情節發展中又十分逼真地表現了這個天真單純的女孩子,由于父親的自發傾向而使她在愛情上陷入窘境,表現了她在斗爭中的倔強性格和迎接合作化到來的激動與喜悅心情,曲折委婉,入情入理,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小說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除高正國和二珠外,鄉長兼黨支部書記“老農會”的藝術形象也很有特色。他密切聯系群眾,善于做思想工作,虛心向群眾討教。有些性急的干部主張給暫時還不愿入社的農民“吃點辣的”,個別不懷好意的人趁機給高正國扣帽子、施加壓力,“老農會”都堅決反對。他嚴格按黨的政策辦事,強調耐心說服、入社自愿的原則,終于用開心的鑰匙打開了高正國的心扉?!袄限r會”的形象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小說對云南農村的社會風貌、鄉土習俗描繪得十分逼真,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
上一篇:郎偉《桔紅色的?;铡樊敶膶W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梅葛》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