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彝族民間史詩。長期流傳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帶。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楚雄調查隊搜集、翻譯、整理。發(fā)表于《民間文學》1959年第9期;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梅葛”一詞是彝語的音譯,它本是一種曲調的名稱,因史詩多用此調唱誦,故以此稱其名。全詩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創(chuàng)世,包括開天辟地和人類起源;第二部分造物,包括修建房屋、狩獵、畜牧、農(nóng)事、造工具、生產(chǎn)鹽和蠶絲;第三部分婚事和戀歌,包括相配、說親、請客、搶棚、撒種、蘆笙、安葬;第四部分喪葬,包括死亡、懷親。史詩反映了彝族先民在遠古時代的生產(chǎn)活動、生活方式和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以及戀愛、婚姻、喪事、懷親等社會習俗;熱情地贊美了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意義;同時也反映了歷史上彝族人民與其他兄弟民族,特別是與漢族人民在經(jīng)濟上、文化上的親密關系。史詩具有自然、質樸的藝術風格和一定的史料價值。《梅葛》沒有文字記載,千百年來,完全憑口耳相傳。在漫長的流傳歲月中,經(jīng)過彝族人民不斷加工、潤色,使它在內容上和藝術上更加豐富完美。彝族人民把《梅葛》看成是彝家的“根譜”和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逢年過節(jié)都要唱三天三夜,并把會唱《梅葛》的人尊為最有學問的人。
上一篇:張學軍《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畢光明《夢中的時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