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圣孟子與《孟子》·《孟子》中的邏輯故事·緣木求魚》注釋|譯文
曰:“抑①王興甲兵,危士臣②,構怨③于諸侯,然后快于心④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⑤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⑥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⑦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⑧土地,朝秦楚,蒞⑨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⑩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B11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B12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盍B13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B1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B15于王。其若是,孰能御B16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①抑:難道、豈,副詞,表示反詰。②危士臣:使軍士臣下受到危害。危,使動用法。③構怨:結怨。④快于心:心里痛快。⑤大欲:最想要的東西。⑥采色:即彩色。⑦便嬖(pián bì):能說會道,善于迎合的寵臣,親信。⑧辟:開辟。⑨蒞(lì):治理。⑩若:人稱代詞,你。[[!B11]]緣木求魚:“緣”即順著;“木”即樹。沿著樹干爬上樹去捉魚。[[!B12]]殆:副詞,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幾乎”、“可能”等多種含義。[[!B13]]盍:“何不”的合音字,即“為什么不”。[[!B14]]涂:同“途”。[[!B15]]愬(sù):通“訴”,控訴。[[!B16]]御:阻止。
【譯文】孟子對宣王說:“難道大王動用兵士打仗,就是為了使軍士臣下受到危害,與諸侯結怨,心里才痛快嗎?”宣王說:“當然不是,我怎么會以此而快樂?我是為了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
孟子問:“大王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親信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說:“那么,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您要統治中國,安撫四方落后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么后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的愿望,費勁心力去干,一定會有災禍在后頭。”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孟子說:“假定鄒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占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區別呢?大王為什么不回頭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這樣的話,還有誰能夠阻止您實現自己的愿望呢?”
【評說】“緣木求魚”的成語由此而來。這個故事展現了孟子善于運用連類譬喻方法說明事理的論辯技巧。他用“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以霸道求統一天下的徒勞之舉,妙趣橫生。通過個別的、形象的譬喻,讓人領會到同這一譬喻相關的帶有普遍性的關于社會人生的道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通過個別顯示一般,達到一般,這樣用相同類型的事物來比喻說理的方法,具有類比推理的意義。
借助于比喻,將治天下之道說得形象、充分、明白,使嚴肅成詼諧,化呆板為生動,變高遠為平易,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喻論”。它在傳統文獻中俯拾皆是,品類眾多,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品味。
上一篇:《反對詭辯的荀子與《荀子》·約之有命》注釋|譯文
下一篇:《“絕頂的聰明人”韓非與《韓非子》·《韓非子》中的邏輯故事·自相矛盾》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