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友書·獄中上建平王書》注釋與鑒賞
南朝梁·江淹
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于燕地②;庶女告天,振風襲于齊臺③。下官每讀其書,未嘗不廢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見疑,貞而被戮,是以壯夫義士伏死而不顧者此也。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謂徒虛語,乃今知之。伏愿大王暫停左右,少加憐察。
下官本蓬戶桑樞之民,布衣韋帶之士④,退不飾詩書以驚愚,進不買名聲于天下。日者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金華之殿,何嘗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⑤?竊慕大王之義,復為門下之賓。備鳴盜淺術之余⑥,豫三五賤伎之末⑦,大王惠以恩光,顧以顏色,實佩荊卿黃金之賜⑧,竊感豫讓國士之分矣⑨,常欲結纓伏劍⑩,少謝萬一;剖心摩踵⑪,以報所天。不圖小人固陋,坐貽謗⑫,跡墜昭憲⑬,身陷幽圄,履影吊心,酸鼻痛骨。下官聞虧名為辱,虧形次之,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加以涉旬月,迫季秋,天光沉陰,左右無色,身非木石,與獄吏為伍,此少卿所以仰天捶心⑭、泣盡而繼之以血者也。
下官雖乏鄉曲之譽,然嘗聞士君子之行矣。其上則隱于簾肆之間⑮,臥于巖石之下⑯;次則結綬金馬之庭⑰,高議云臺之上⑱;次則虜南越之君,系單于之頸,俱啟丹冊⑲,并圖青史;寧當爭分寸之功,競錐刀之利哉!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糜骨。遠則直生取疑于盜金⑳,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㉑。彼二子者,猶或如是,況在下官,焉能自免?昔上將之恥,絳侯幽獄㉒;名臣之羞,史遷下室㉓。至于下官,當何言哉!
夫以魯連之智,辭祿而不返㉔;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㉕,子陵閉關于東越㉖;仲蔚杜門于西秦㉗,亦良可知也。若使下官事非其虛,罪得其實,亦當鉗口吞舌,伏匕首以殞身,何以見齊魯奇節之人,燕趙悲歌之士乎!
方今圣歷欽明,天下樂業;青云浮雒㉘,榮光塞河㉙。西洎臨洮狄道㉚,北距飛狐陽原㉛,莫不浸仁沐義,照景飲醴而已,而下官抱痛圜門㉜,含憤獄戶,一物之微,有足悲者。仰惟大王,少垂明白,則梧丘之魂㉝,不愧于沈首;鵠亭之鬼㉞,無恨于灰骨。不任肝膽之切,敬因執事以聞。此心既照,死且不朽。
[注釋]① 建平王: 劉宋建平王景素,為建平宣簡王宏之子。② “昔者”二句: 賤臣: 指鄒衍。鄒衍盡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讒言而將鄒下獄。鄒子仰天而哭,時正夏日,天為之降霜。③ “庶女”二句: 庶女是齊國的寡婦,無子,庶女與其姑一起生活。姑無男有女。女兒貪圖母親財產而殺母,并嫁禍于庶女。庶女無法辯明而告天,雷電下擊齊景公之臺。臺毀,海水大出。④ 蓬戶桑樞之民,布衣韋帶之士: 言出身低賤。 ⑤ 局影凝嚴: 拘束身影于莊嚴之地。側身扃(jiōng)禁: 側身行走于宮禁之內。⑥ 鳴盜: 雞鳴狗盜。昔孟嘗君靠會雞鳴狗盜之術的門客,逃出秦國。⑦ 三五: 三: 指三辰(日、月、星)。五: 指五星(金、木、水、火、土)。此指三五星辰之術。⑧ 荊卿: 荊軻。⑨ 豫讓: 戰國時晉人。初事范中行,范以常人待之。后遇智伯,智伯以國士待之。智伯為趙襄子所滅,豫讓漆身為癩,吞炭為啞,欲為智伯復仇。后被趙襄子捕獲,伏劍自殺。⑩ 結纓伏劍: 結纓: 衛太子蕢聵派武士以戈擊子路,斷冠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伏劍: 以劍自殺。⑪ 摩踵: 孟子曾言: 墨子兼愛,摩頂致于踵。⑫ 謗: 誹謗誣陷。: 同缺。⑬ 昭憲: 昭明的法網。⑭ 少卿: 李陵。⑮ 簾肆: 蜀人嚴君平,以卜筮為生。日得百錢能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⑯ 巖石: 鄭子真耕于巖石之下,名震京師。⑰ 結綬: 接受官印。金馬之庭: 指朝庭。 ⑱ 云臺: 漢時臺名,漢明帝曾在此畫功臣像。⑲ 丹冊: 丹書,古時賞賜功臣憑證。 ⑳ 直生: 直不疑,漢文帝時為郎。有一失金者懷疑直不疑取其金,直不疑買金償還。后證明金子并不是直不疑所取,失金者大慚。㉑ 伯魚: 昔帝戲伯魚,言他鞭笞丈人,又不給從兄下飯之菜,伯魚辯之。㉒ 絳侯: 周勃,佐劉邦定天下,曾被人誣告下獄。 ㉓ 史遷: 司馬遷。曾下蠶室接受宮刑。㉔ 魯連: 魯仲連。戰國時齊人。秦兵圍趙,魯仲連助趙抗秦。邯鄲之圍解后,平原君贈以千金,魯仲連卻而不受,從此隱去。㉕ 接輿: 春秋時楚國隱士,佯狂避世。㉖ 子陵: 嚴子陵,少與劉秀為友,劉秀當皇帝后,隱釣于富春江,閉而不出。㉗ 仲蔚: 張仲蔚,隱士,其居處蓬蒿沒人。㉘ 雒(luò): 同洛,洛水。㉙ 河: 黃河。㉚ 洎(jì): 至。臨洮、狄道: 均為漢縣名,今屬甘肅。 ㉛ 飛狐、陽原: 地名,均在今河北境內。㉜ 圜門: 獄門。㉝ 梧丘之魂: 《晏子春秋》載,齊景公在梧丘打獵時,夢見五個男人向他喊冤,問晏子何故,晏子說:“昔靈公打獵時,有五人驚了野獸,靈公皆斷其首而葬之。”景公于是便重掘五人尸首,厚葬之。㉞ 鵠亭之鬼: 《搜神記》卷十六載,漢何敞為交州刺史,暮宿高安縣鵠奔亭。夜間有一女子蘇娥告狀,言被亭長龔壽殺死,埋于亭下。何敞掘地得尸,奏明皇上,處死龔壽。
[作者]江淹(444—505),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人。歷宋、齊、梁三代。梁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少孤貧好學,不事章句之學,留情于文章,擅名一時。晚年安于高官厚祿,文思衰退,人謂“江郎才盡”。詩歌多擬古之作,賦以《恨賦》《別賦》較有名。后人輯有《江文通集》。
[鑒賞]劉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江淹得為門下之客。因涉嫌受金,下獄。江淹自獄中上此書自辯。文章先言“信而見疑,忠而被戮”之冤;次白自己欲“結纓伏劍”“剖心摩踵”以報恩遇之心;三駁廣陵令誣蔑陷害之詞;四立毒誓: 如若罪得其實,當“鉗口吞舌,伏匕首以殞身”;最后請建平王能明鑒,使“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首;鵠亭之鬼,無恨于灰骨”。一封辯誣之信,如此吞吐曲折,氣完神足。江淹本是賦家,此信亦為賦風: 史實與典故并用,對偶和音韻齊飛。文辭翩翩,聲音朗練,情懇意切,盡吐胸中塊壘。述心情,則有“履影吊心,酸鼻痛骨”之句;講冤屈,則有“仰天摧心,泣盡而繼之以血”之言,《梁書·江淹傳》載:“景素覽書,即日出之。”可見此書實在是駢文書信中難得之佳作。
上一篇:《書信鑒賞·友書·獄中上書》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獄中上梁王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