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友書·復多爾袞書》注釋與鑒賞
清·史可法
南中向接好音①,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②,未敢遽通左右③,非委隆誼于草莽也④,誠以大夫無私交⑤,《春秋》之義。今倥傯之際⑥,忽捧琬琰之章⑦,真不啻從天而降也⑧。諷讀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賊”尚稽天討⑨,為貴國憂,法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⑩,竟忘君父之仇,敬為貴國一詳陳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⑪,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⑫。法待罪南樞⑬,救援莫及,師次江上,兇問遂來⑭,地坼天崩⑮,山枯海竭。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于市朝⑯,以為泄泄者之戒⑰,亦奚足謝先皇帝于地下哉⑱!
爾時南中臣民⑲,哀慟如喪考妣⑳,無不拊膺切齒㉑,欲悉東南之甲㉒,立翦兇仇。而二三老臣㉓,謂國破家亡,宗社為重㉔,相與迎立今上㉕,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神宗之孫㉖,光宗猶子㉗,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順,天與人歸㉘。五月朔日,駕臨南都㉙,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進㉚,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㉛。迨臣民伏闕屢請㉜,始以十五日正位南都。從前鳳集河清㉝,瑞應非一㉞,即告廟之日,紫氣如蓋㉟,祝文升霄㊱,萬目共瞻,欣傳盛事。大江涌出楠梓數十萬章,助修宮殿,豈非天意也哉!越數日,遂命法視師江北㊲,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賊,為我先皇帝后發喪成禮,掃清宮闕,撫輯群黎㊳,且罷剃發之令㊴,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鑠今㊵,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跪北向,頂禮加額㊶,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乎㊷!謹于八月,薄具筐篚㊸,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㊹,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復次江淮,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詰責㊺,善哉言乎!然此文為列國君薨㊻,世子應立㊼,有賊未討,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㊽!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㊾,慘變非常㊿,茍拘牽不即位之說,坐昧大一統之義〔51〕,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將何以維系人心,號召忠義?紫陽《綱目》〔52〕,踵事《春秋》〔53〕,其間特書〔54〕,如莽移漢鼎,光武中興〔55〕;丕廢山陽,昭烈踐祚〔56〕;懷、愍亡國,晉元嗣基〔57〕;徽、欽蒙塵,宋高纘統〔58〕。是皆于國仇未翦之日,亟正位號,《綱目》未嘗斥為自立,率皆以正統予之。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59〕,議者疵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60〕,幸其光復舊物也〔61〕。
本朝傳世十六〔62〕,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63〕,繼絕存亡〔64〕,仁恩遐被〔65〕。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號〔66〕,后以小人構釁〔67〕,致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誅戮,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復著于《春秋》矣。若乃乘我國運中微,一旦視同割據,轉欲移師東下,而以前導命元兇〔68〕,義利兼收,恩仇倏忽〔69〕,獎亂賊而長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復仇之心〔70〕,亦甚違殿下仗義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繒〔71〕;回紇助唐〔72〕,原不利其土地。況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73〕,為德不卒〔74〕,是以義始,而以利終,貽賊人所竊笑也〔75〕。貴國豈其然乎!
往者,先帝軫念潢池〔76〕,不忍盡戮,剿撫互用,貽誤至今。今上天縱英武,刻刻以復仇為念,廟堂之上,和衷體國〔77〕;介胄之士〔78〕,擊楫枕戈〔79〕;忠義兵民,愿為國死。竊以為天亡“逆闖”,當不越于斯時矣。語曰:“樹德務滋〔80〕,除惡務盡”。今“逆賊”未伏天誅,卷土西秦〔81〕,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82〕。伏惟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忿〔83〕。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休乎?若夫牛耳之盟〔84〕,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盤盂從事矣〔85〕。法北望陵廟,無涕可隕〔86〕,身蹈大戮〔87〕,罪應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于地下者,實為社稷之故。傳曰:“竭股肱之力〔88〕,繼之以忠貞。”法處今日,鞠躬致命〔89〕,克盡臣節而已。即日獎率三軍〔90〕,長驅渡河,以窮狐兔之窟〔91〕,光復神州〔92〕,以報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貴國即有他命〔93〕,弗敢與聞〔94〕,惟殿下實昭鑒之〔95〕!
[注釋]① 南中: 南方。向: 以前。好音: 指吳三桂借清兵打敗李自成的消息。 ② 問訊: 問候,致意。吳大將軍: 吳三桂,字長白,高郵(今屬江蘇)人。明末任遼東總兵,守山海關。李自成攻破北京,他引清兵入關,封平西王。后鎮云南,康熙年間叛清稱帝,不久病死。③ 遽(jù): 驟然。左右: 書信中作為對方的尊稱,表示不敢直接向本人陳述,請左右轉達。④ 委: 棄。草莽: 草野。⑤ 大夫無私交: 諸侯國的大夫不應該和異國大夫建立私交,以免因私人感情而妨礙國事。⑥ 倥傯(kǒnɡ zǒnɡ): 急迫,繁忙。一般就軍事形勢而言。⑦ 琬(wǎn)琰(yǎn): 琬圭和琰圭,本為兩種精美的玉器,這里比喻文章之美。章: 指來信。⑧ 不啻(chì): 如同。⑨ 稽: 遲遲沒有受到。天討: 指帝王代天懲罰。⑩ 江左: 即江東。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江蘇一帶。⑪ 大行皇帝: 指剛死的崇禎帝。大行: 一去不返,古代諱言皇帝死亡,故以此比喻。⑫ 三月十九日之事: 指這一天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殺。⑬ 南樞: 當時史可法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并加任東閣大學士,位居南都樞要。⑭ 兇問: 指崇禎帝死訊。⑮ 地坼(chè)天崩: 地裂天坍,形容得到消息時精神受到極大震動的樣子。⑯ 肆: 謂死刑后暴尸示眾。市朝: 人眾會集的地方。⑰ 泄(yì)泄者: 遲緩誤事的人。⑱ 奚足: 怎么夠。⑲ 爾時: 那時候。⑳ 慟: 痛哭。考妣: 父母死后的稱呼。㉑ 拊膺切齒: 拍胸咬牙,表示悲痛到了極點。㉒ 悉: 盡其所有。甲: 甲兵,指軍隊。㉓ 二三老臣: 指呂大器、張慎言、馬士英等。㉔ 宗社: 宗廟和社稷,古時用作國家的代稱。㉕ 今上: 現在的皇帝。指福王朱由崧,稱帝后,年號弘光。㉖ 神宗: 萬歷帝,名翊鈞。㉗ 光宗: 朱常洛,年號泰昌,在位一個月病死。猶子: 侄子。㉘ 天與人歸: 天命所屬,人心所向。㉙ 南都: 南京。㉚ 勸進: 意為經過臣下勸說才登帝位。㉛ 監國: 代理皇帝職務。朱由崧于五月初三稱監國,過了十二天,即位稱帝。㉜ 迨(dài): 等到。闕: 宮殿、陵墓前面的高建筑,這里指宮門。 ㉝ 鳳集河清: 鳳鳥來集,黃河水清,古人認為是天降祥瑞以應人君之德的一種象征。這是附會之辭。㉞ 瑞應: 吉祥的征兆。㉟ 紫氣: 古代有種迷信叫望氣,根據望見的氣決定吉兇。紫氣是吉祥之氣,古人看作是帝王圣賢出現的征兆。蓋: 覆蓋物如車蓋、雨傘等都可稱蓋。㊱ 祝文升霄: 告天的奏章燒化后被風吹上云霄。古人認為這是天帝接受祝文的吉兆。㊲ 視師: 督師。㊳ 黎: 黎民,百姓。㊴ 剃發之令: 滿族習慣,剃去前半部頭發,后半部削發垂辮,與漢族把全部頭發束起不同。清軍勢力所到,都下令剃發。多爾袞應吳三桂的要求,引兵入關,宣布“除剃發外,秋毫無犯”;五月,進入北京后,又命“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同月,又宣布暫停,“照舊束發,悉聽其便。”次年,滅弘光政權,就下剃發易服之令,“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㊵ 振古鑠今: 為古今所未見的意思。㊶ 頂禮: 佛家語,即五體投地。加額: 以手加額,表示慶幸。㊷ 明諭: 指多爾袞的來書。㊸ 筐篚(fěi): 盛物的竹器,這里代指犒勞禮物。㊹ 鴻裁: 即請尊意決斷。鴻: 大。裁: 決。㊺ “引《春秋》”句: 指多爾袞信中“有賊不討,新君不得書即位”等語。㊻ 薨(hōnɡ): 諸侯死稱薨。㊼ 世子: 諸侯的嫡長子。㊽ 不忍死其君: 感情上不愿意承認國君已死。 ㊾ 青宮皇子: 即太子。太子居東宮,東方屬木,木色屬青,故云青宮。㊿ 慘變非常: 明思宗太子慈烺及定王慈炯、永王慈炤,皆于京師陷后,不知所終。〔51〕 大一統: 重視、尊重一統。大一統是《春秋》主旨。〔52〕 紫陽: 指宋朱熹。《綱目》: 即《通鑒綱目》。 〔53〕 踵事《春秋》: 繼承《春秋》的筆法。踵: 指跟著前人的腳跡走,即繼承、效法的意思。 〔54〕 特書: 大書特書。〔55〕 “莽移漢鼎”二句: 西漢末年,王莽廢孺子嬰,篡位自立,改國號曰新。不久被殺。劉秀登基,即漢光武帝,漢室中興。鼎為國家重器,這里指國家政權。〔56〕 “丕廢山陽”二句: 東漢末年,曹丕篡位,廢獻帝為山陽公。宗室劉備自立于蜀,即蜀漢昭烈帝。祚: 皇位。〔57〕 “懷、愍亡國”二句: 西晉經八王之亂,國勢衰微,外族政權崛起北方,懷、愍兩帝先后為外族所虜,宗室司馬睿自立于江東,即晉元帝,是為東晉。〔58〕 “徽、欽蒙塵”二句: 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欽宗父子被金人俘虜,欽宗弟康王趙構在南方即位,即宋高宗。蒙塵: 指帝王遭難流亡在外,蒙受風塵。纘: 繼承。統: 王朝正統。〔59〕 “玄宗幸蜀”二句: 安祿山作亂,唐玄宗逃奔蜀中,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是為肅宗。〔60〕 行權: 權宜行事。〔61〕 幸: 慶幸。光復舊物: 恢復原來的王朝。〔62〕 傳世十六: 明朝自太祖至思宗共十六帝。〔63〕 冠帶: 本指服制,引申為文明。〔64〕 繼絕存亡: 使斷絕之嗣得續,滅亡之國復存。〔65〕 仁恩遐被: 仁愛的恩澤使遠方的人都能受到。遐: 遠。〔66〕 夙膺封號: 明成祖時,清先祖有猛哥鐵木兒者,受封為建州左衛指揮,入朝賜宴。清人尊為肇祖原皇帝。夙: 早。膺: 受。 〔67〕 小人構釁(xìn): 壞人挑起事端。按明清間的戰爭其實是努爾哈赤發動的。這里當指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楊鎬率四路大軍攻金大敗一事。楊鎬敗后下獄,于崇禎二年(1629年)被殺。楊鎬無能誤國,但并非小人;攻金原因是后金先攻陷撫順等地,談不到構釁。史可法是不得已這樣說的。〔68〕 以前導命元兇: 命首要的兇犯做前驅,指多爾袞致史可法書中所云:“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69〕 恩仇倏忽: 轉眼之間把恩仇顛倒過來。〔70〕 孤: 孤負,通辜負。〔71〕 “契丹和宋”二句: 宋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與遼(契丹)訂立和約,北宋每年輸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72〕 回紇(hé)助唐: 唐時活動在鄂爾渾河一帶。曾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73〕 規: 圖謀。幅員: 指疆域。〔74〕 不卒: 不終,不做到底。〔75〕 貽: 遺留。〔76〕 軫(zhěn)念: 關懷。潢池: 《漢書·龔遂傳》:“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后世因稱盜寇為潢池,這里指明末農民起義軍。〔77〕 和衷體國: 團結一致,共謀國事。這不符合事實,但對敵方不能不這樣講。〔78〕 介冑: 披甲戴盔。〔79〕 擊楫: 東晉祖逖渡江北伐,中流擊楫而誓,表示不清中原,不復渡大江。枕戈: 枕戈而寢,表示復仇志切。〔80〕 樹德務滋: 立德務求其多。滋: 滋長,增多。〔81〕 卷土西秦: 在陜西準備卷土重來。〔82〕 抑亦: 而且也是。〔83〕 敷天: 普天下。敷: 通“溥”。〔84〕 牛耳之盟: 古代會盟時,割牛耳取血,分嘗為誓,主盟者執牛耳。〔85〕 奉盤盂從事: 捧著結盟時放牲血的盤盂。這里借指派人北上訂約。〔86〕 無涕可隕(yǔn): 哭都哭不出了,表示悲痛之甚。〔87〕 身蹈大戮: 身為重臣,不能報國,其罪當誅。〔88〕 股肱(ɡōnɡ): 大腿和臂膀,喻輔佐君主的大臣。〔89〕 鞠躬致命: 為國事盡力,不惜舍棄生命。〔90〕 獎率三軍: 率領全軍。出兵時要鼓舞士氣,故用獎字,即勸勉之意。〔91〕 窮: 肅清。窟: 巢穴。〔92〕 神州: 中國。這兩句不僅指鎮壓起義軍,也暗示要驅逐清軍,收復北方土地。〔93〕 他命: 其他的命令,指招降而言。〔94〕 弗敢與聞: 聽也不敢聽,即堅決拒絕。 〔95〕 昭鑒: 明白審察。
[作者]史可法(1601—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崇禎進士。初任西安府推官,累遷右僉都御史,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滅明朝,他在南京擁立福王(弘光帝),加大學士,稱史閣部。受馬士英等排擠,赴揚州督師。清兵南下,堅守孤城,城破后自殺未果,為清軍所執,不屈被殺。揚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嶺筑衣冠冢,以為紀念。有《史忠正公集》。
[鑒賞]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進入北京,鯨吞四海之意已明。七月間,多爾袞代表清政府致信史可法,竭盡威脅利誘之能事,欲其不戰自降。九月間,史可法回復此信,針鋒相對,表明了自己欲為大明皇朝“鞠躬致命,克盡臣節”的決心。史可法本是剛烈之人,然此信全以外交辭令,委婉之語出之,不卑不亢,綿里藏針。開篇即引《春秋》之義,指出“大夫無私交”,劈面便拒絕了多爾袞的籠絡。而信之主旨,卻是針對多爾袞信中提到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從福王朱由崧的世系,國之瑞兆,臣民之擁戴,歷史之典實等各方面言南明政權亦是正統相承。最后奉勸清軍莫趁火打劫,表明了自己擊楫枕戈,愿為國死的決心。全文寫得氣盛而理足,婉轉得體而態度堅決。據說后來乾隆帝曾反復誦讀本文,并言:“惜可法之孤忠,嘆福王之不慧,有如此臣而不信用,使權奸掣肘而卒至淪亡也。”
上一篇:收藏手記·名人字畫篇·在地區差價上做文章
下一篇:《書信鑒賞·情書·復鄭夫人》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