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友書·上總統書》注釋與鑒賞
梁啟超
大總統鈞鑒: 前奉溫諭,沖挹之懷①,悱摯之愛②,兩溢言表。私衷感激,不知所酬。即欲竭其愚誠,有所仰贊。既而復思: 簡言之耶,不足以盡所懷;詳言之耶,則萬幾之躬③,似不宜嘵瀆④,以勞清聽。且啟超所欲言者,事等于憂天⑤,而義存于補闕⑥。誠恐不蒙亮察,或重咎尤,是用吮筆再三⑦,欲陳輒止。會以省親南下,遠暌國門⑧,瞻對之期,不能預計。緬懷平生知遇之感,重以方來世變之憂,公義私情,兩難恝默⑨。故敢卒貢其狂愚,惟大總統垂察焉。
國體問題⑩,已類騎虎⑪,啟超良不欲更為諫沮⑫,益蹈愆嫌⑬。惟靜觀大局,默察前途,愈思愈危,不寒而栗。友邦責言⑭,黨人構難⑮,雖云糾葛,猶可維防。所最痛憂者,我大總統四年來為國盡瘁之本懷,將永無以自白于天下;天下之信仰自此隳落⑯,而國本即自此動搖。傳不云乎:“與國人交,止于信。”信立于上,民自孚之⑰,一度背信,而他日更欲有以自結于民,其難猶登天也。明誓數四⑱,口血未干,一旦而所行盡反于其所言,后此將何以號令天下?民將曰:“是以義始而以利終,率其趨利之心,何所不至,而吾儕更何所托命者?”夫我大總統本無利天下之心,啟超或能信之,然何由以盡喻諸逖聽之小民⑲?大總統高拱深宮⑳,所接見者,惟左右近習將順意旨之人㉑,方且飾為全國一致擁戴之言,相與邀功取寵,而豈知事實乃適相反。即京朝士夫燕居偶語㉒,涉及茲事,類皆出以嘲諧輕謔;而北京以外之報紙,其出辭乃至不可聽聞;山陬海澨、閭閻市廛之氓㉓,則皆日皇皇焉若大亂之即發于旦夕㉔。夫使僅恃威力而可以祚國也㉕,則秦始、隋煬之胤㉖,宜與天無極;若威力之外猶須恃人心以相維系者,則我大總統今日豈可不瞿然自省㉗,而毅然自持也哉?
或謂既張皇于事前㉘,忽疑沮于中路,將資姍笑㉙,徒損尊嚴。不知就近狀論之,則此數月間之營營擾擾㉚,大總統原未與聞。況以實錄證之,則大總統敝屣萬乘之本懷㉛,既皦然屢矢于天日㉜。今踐高潔之成言,謝非義之勸進㉝,蓋章盛德,何嫌何疑!或又謂茲義之發,本自軍人,強拂其情,懼將解體。啟超竊以為軍人服從元首之大義,久已共明,夫誰能以一己之虛榮,陷大總統于不義?但使我大總統開誠布公,導之軌物㉞,義正詞嚴,誰敢方命㉟!若今日以民國元首之望,而竟不能輟陳橋之謀㊱,則將來雖以帝國元首之威,又豈必能弭漁陽之變㊲?倒阿授柄㊳,為患且滋,我大總統素所訓練蓄養之軍人,豈其有此!
昔人有言:“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今也水旱頻仍㊴,殃災洊至㊵,天心示警,亦已昭然;重以吏治未澄,盜賊未息,刑罰失中,稅斂繁重,祁寒暑雨㊶,民怨沸騰。內則敵黨蓄力待時,外則強鄰狡焉思啟㊷。我大總統何苦以千金之軀,為眾矢之鵠㊸;舍磐石之安㊹,就虎尾之危㊺;灰葵藿之心㊻,長萑苻之志㊼?啟超誠愿我大總統以一身開中國將來新英雄之紀元,不愿我大總統以一身作中國過去舊奸雄之結局,愿我大總統之榮譽與中國以俱長,不愿中國之歷數隨我大總統而同斬。是有椎心泣血㊽,進此最后之忠言,明知未必有當高深,然心所謂危而不以聞,則其負大總統也滋甚。見知見罪,惟所命之。
抑啟超猶有數言欲忠告于我大總統者: 立國于今世,自有今世所以生存之道,逆世界潮流以自封,其究必歸于淘汰。愿大總統稍損復古之念,力為作新之謀。法者,上下所共信守,而后能相維于不敝者也,法令一失效力,則民無所措手足,而政府之威信亦隳。愿大總統常以法自繩,毋導吏民以舞文之路㊾。參政權與愛國心關系至密切,國民不能容喙于政治㊿,而欲其與國家同體休戚,其道無由。愿大總統建設真實之民意機關,涵養自由發抒之輿論,毋或矯誣遏抑〔51〕,使民志不伸,翻成怨毒。中央地方猶枝與干,枝條盡從雕悴,本干豈能獨榮?愿大總統一面顧念中央威權,一面仍留地方發展之余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52〕,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使舉國盡由妾婦之道,威逼利誘,靡然趨炎,則國家將何以與立?愿大總統提倡名節,獎厲廉隅〔53〕,抑貪競之鄙夫,容骨鯁之善類〔54〕,則國家元氣不盡銷磨,而緩急之際猶或有恃矣。
以上諸節,本屬常談,以大總統之明,豈猶見不及此?顧猶拳拳致詞者〔55〕,在啟超芹曝之獻〔56〕,未忍遏其微誠;在大總統藥石之投〔57〕,應不厭于常御〔58〕。伏維采納,何幸如之。去闕日遠〔59〕,趨覲無期〔60〕,臨書惻愴〔61〕,墨與淚俱。專請鈞安,尚祈慈鑒。
[注釋]① 沖挹(yì): 謙虛自抑。挹: 通抑。② 悱(fěi): 心里想說而說不出來。③ 萬幾: 舊稱元首治理萬事為萬幾。④ 嘵(xiāo)瀆: 爭辯煩瀆。⑤ 憂天: 杞人憂天,憂天地崩墜。用憂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⑥ 補闕: 補救缺失。闕: 空缺。⑦ 吮(shǔn): 用口含吸,咂。⑧ 遠暌(kuí): 遠離。暌: 分離。⑨ 恝(jiá)默: 無動于衷。⑩ 國體問題: 指當時楊度等人提出的君主、民主國體何者更適合中國的問題。⑪ 騎虎: 騎虎難下,欲罷不能。⑫ 良: 很,非常。諫沮: 諫阻。⑬ 愆(qiān)嫌: 過失嫌疑。⑭ 友邦責言: 指當時日、英、俄、法、意等五國公使提請中國政府緩辦帝制的勸阻和警告。⑮ 黨人構難: 指陳其美派人暗殺上海鎮守使鄭汝成,革命黨人又策動肇和兵艦起義,炮轟制造局。⑯ 隳(huī): 毀壞。⑰ 孚: 信用。⑱ 明誓數四: 指袁世凱自就職宣言起,在通電、談話中,多次宣誓擁護共和國政體,否認進行帝制活動。⑲ 逖(tì)聽: 遠道傳聞。⑳ 高拱: 高拱兩手,謂安坐無所作為。㉑ 將順: 順勢助成,附和順從。㉒ 燕居偶語: 閑居相對私話。㉓ 山陬(zōu): 山隅。海澨(shì): 海濱。閭閻: 泛指民間。市廛(chán): 商肆集中之處。氓: 民。㉔ 皇皇: 通惶惶,心中不安。㉕ 祚(zuò)國: 福國,對國運有利。㉖ 胤(yìn): 后代。㉗ 瞿(jù)然: 驚視貌,引申為驚動的樣子。㉘ 張皇: 夸張炫耀。㉙ 姍(shān)笑: 譏笑。㉚ 營營: 往來不絕貌。㉛ 敝屣(xǐ)萬乘: 把君位看作破鞋一樣棄而不惜。㉜ 皦(jiǎo): 清晰。矢: 誓。㉝ 非義之勸進: 指湖南將軍湯薌銘8月下旬首上勸進電,接著9月間袁心腹大將段芝貴又聯合十四省將軍密呈袁速正大位。㉞ 軌物: 法度與禮制。㉟ 方命: 抗命,違命。㊱ 陳橋之謀: 周恭帝即位之初(960年),北漢和契丹合兵入侵,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率師北上防御,行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將士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帝,改國號為宋。㊲ 漁陽之變: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叛亂。漁陽,唐郡名。㊳ 倒阿(ē)授柄: 倒持太阿,授人以柄。比喻將大權授予他人,自身反受其害。太阿: 劍名。㊴ 頻仍: 連續不斷。㊵ 洊(jiàn): 通薦。再,一次又一次。㊶ 祁: 大。㊷ 思啟: 想抓住機會挑釁。㊸ 鵠(gǔ): 箭靶的中心。 ㊹ 磐石: 扁厚的大石,穩而不動。㊺ 虎尾: 踩著老虎尾巴,極其危險。㊻ 葵藿之心: 葵性向日,用以比喻下對上的忠心。㊼ 萑苻(huán fú): 指盜賊聚眾出沒之地。 ㊽ 椎心泣血: 形容悲痛到極點。㊾ 舞文: 指舞文弄法,任意利用法律條文來達到作弊的目的。㊿ “國民”句: 不容許國民開口議論政治。喙(huì): 嘴。此作動詞,談論、議論的意思。〔51〕 矯誣: 假托名義,進行誣陷。〔52〕 維: 結物的大繩。也象征能使事物固定下來的意識或力量。〔53〕 廉隅: 本謂棱角,后以喻人品行端方,有志節。 〔54〕 骨鯁: 喻剛直。〔55〕 拳拳: 懇切。〔56〕 芹曝之獻: 謙言所上之書,瑣碎不足道。〔57〕 藥石之投: 規誡的話,如藥石可以治病。〔58〕 御: 用。〔59〕 闕: 古代宮殿前的高建筑物。借指朝廷。〔60〕 覲(jìn): 晉見國家元首。〔61〕 惻愴: 同愴惻,悲痛。
[作者]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舉人出身,與其師康有為共同倡導變法維新,世稱“康梁”。戊戌政變后逃亡日本,持立憲保皇立場。他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后,以立憲黨為基礎組織進步黨,擁護袁世凱,出任袁政府司法總長。后又策動其學生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晚年在清華講學,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鑒賞]1915年,袁世凱加緊恢復帝制的陰謀,他指揮各省“代表”投票,擁戴自己成為“中華帝國皇帝”。12月12日參政院根據“民意”勸進。袁宣布接受推戴,并預定自翌年(1916年)起改元“洪憲”,準備登極大典。這種逆歷史而動的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無比的憤怒。本來擁袁的梁啟超,也參加了聲勢浩大的倒袁運動。這封信是他和蔡鍔行動前對袁世凱作最后的規勸。名曰勸諫,實是通牒。字字懇切,似均從袁氏角度考慮,然句句如刀如劍,直指袁氏臟腑。一篇文章,從“危”字領起,是國家之危、民族之危,亦是袁世凱本人之危。語極婉轉,情極慷慨,柔中寓剛,綿里藏針。椎心泣血之言貫于全篇,凜然相對之意呼之欲出。其聲哀以厲,其詞痛且切,是近代史上出色的名篇。
上一篇:收藏手記·瓷器銅器篇·一封信和一箱“寶”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上樞密韓太尉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