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嫁女會》全文|賞析|讀后感
臧克家
校長應有的一席堂皇的訓辭,被拍拍的一陣掌聲,像晚雷送著余陰,裊裊的送遠了。
接著站起來的是級任先生,學生都呼他親老師,他是教授國語的,三年學生的情誼,一朝看送他們都要脫開自己的手像小鳥一樣扎上翅向另一個地帶飛去,他當然免不了有些悵悵了。
“在這輝煌的燈光下嚼著茶點,我的心一半是悲哀一半是歡喜的。情感使我留戀你們,不愿你們走,但是另一個心卻禱祝著你們一去永遠不再回來! 昔趙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時候,持其踵而泣,甚悲,念其遠也。然而已行則祭祀必祝之,祝其勿反,是為其久遠計也。我現在懷著趙太后的心,雖是為了你們的走而悲傷著,然而你們走后,我一定也禱祝你們勿反的!”
好似對這些快要離開母校的學生每個先生都應有一套訓戒,也可以說是各人把所教的課門給一點指示。數學先生望了望學生知道在數難免便爾自動的站起來了。
“數學這玩意不比別的,粗心浮氣是不行的,第一應當多演題,死記公式。臨場時,膽要大,心要細。你們要把腦子變成一面板,上邊反復的感染著xy,這樣一定會勝利的!”
英文先生正在低著頭嚼一塊餅干,掌聲使他抬起頭來,他望見全體學生的眼注在他身上,這意思他當然明白。
“對于英文我可以告訴你們一個秘訣,那就是死干,死干,第三個還是死干! 早晚把心訓練成一臺打字機,那便可以得心應手,萬無一失了。”英文先生也盡了自己的一份責任.
生物先生慢張張地立起身來,憑著講書時的口吻,聲調高低緩急得宜的說:“你們應該學一個象鼻子,大而可以卷樹小而可以拾針,巨細不漏,還愁什么呢?”
歷史先生叫學生學漢高祖,“他因為能駕馭將才所以平城之危、鴻門之宴均能轉危為安,到底能統一天下得到最后的成功。你們駕馭歷史這功課如果也能如此,自然可以脫你們于緊急時而達到會考及格的目的。”
地理先生不大好說話,可是學生的掌聲韻律一勁響著說不說在你。最后被鼓起來,“你們的胸中要印上一幅地圖!”局促的紅著臉說了這么一句便坐下把頭低下了。
最后說話的是理化先生。他叫學生要神龍變化。什么物理變化,化學變化,變化好了,及格還有問題?
先生們的話完,口仍然閑不住,茶、糖果一勁往嘴里填,難過的是只剩下了一些羔羊一般的學生,他們臉上十分不是個勁,每個先生的話都好,然而每個先生的話更使得他們感覺到不安! 一個代表勉強登在講壇向諸先生致謝,然而話中含著苦澀!
這些將要去會考的學生是出嫁女,是一面板,是一臺打字機,是一個象,是漢高祖,是一張地圖,是一條神龍。
【賞析】 本篇小說借助一次畢業典禮的描寫,生動地描畫出師生話別的場面,形象地揭示了舊的教育制度和舊的教育方法的弊端。特別是人物語言寫得特別出色。
首先是級任先生又是語文教師講話。他用《戰國策》中 “觸龍說趙太后”的典故,既表現了師生間結下的情誼,又表達了先生對學生的良好祝愿。國語先生的一席話,很像一個開場白,一個總起,一個概括性發言,后面的各位先生,從各自的學科、各自的角度作了一番指示、一番訓誡、一番忠告。作者很精當地抓住各位任課先生所授課程和各自秉性,不厭其煩地讓每位先生或多或少總講上那么一點話,很準確地顯示出其專業特征和個性特征,真正是畫龍點睛,活靈活現,維妙維肖。寫數學老師,就抓住公式,讓其大談X和Y; 寫英文教師,則讓其宣揚死記硬背,號召學生“將自己變成一臺打字機”; 生物先生要學生“學一個象鼻子”;歷史先生要學生學習漢高祖; 地理先生強調 “胸中要印一張地圖”; 理化先生強調“變化”。與此同時,作者還對每位任課先生的說話伴之以神態描寫。數學先生是“自動站起來的”,老成練達; 地理先生則“局促的紅著臉”,并且只說了一句話,靦腆羞澀; 生物先生是“憑著講書時的口吻,聲調高低緩急得宜”,有聲有色; 英文先生只強調一個“死干”,實實在在。
每位先生所言,各各不同,各有特征。或言簡意賅,或語重心長,或近取譬諭,或侃侃而談。雖是神態不同,內容各異,但作為臨別贈言,確是自有一番美意。作者毫不吝惜,每位先生皆點數筆,遂令個中人物一顰一笑,如在眼前,一舉一動,栩栩如生。
略加考究,便可發現,作者大潑如許筆墨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群象。不錯,只寥寥數筆,各位教師的形象便被描于紙上,逼真酷肖。但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對此大加渲染,是要將 “嫁女會”的另一面顯示給人們看,以期引起關注與思考。盡管師長們苦口婆心諄諄囑咐,學生們卻誠惶誠恐,惴惴不安,并且先生愈是正兒八經,學生便愈覺苦澀不堪。小說醒目地寫道,受過先生訓誡的學生們,“感覺到不安”,“話中含著苦澀”,“臉上不是個勁”,像“羔羊一般”。每位先生講話后都贏來一陣掌聲,但那掌聲背后還有些什么,卻令人疑竇頓生。小說的最后,作者寫道:
這些將要去會考的學生是出嫁女,是一面板,是一臺打字機,是一個象,是漢高祖,是一張地圖,是一條神龍。
通過這些,人們清楚地看到,誨人者的動機與效果各自朝逆反方向行進,先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極大的心理反差。二者相互反襯,互相對立,形成極佳的喜劇效果。
也許,作者并不想過多地責難這些先生們,只是用漫畫的手法,調侃的筆調,幽默的語言,對其進行小小的諷刺,更多地,則是借助這次畢業典禮的場面描繪,啟發人們去重新認識舊教育,對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作出正確的評價。
上一篇:《她,在葡萄架下……》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宇宙法則》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