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陳余是什么意思
【典源】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陳) 余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張耳與陳余相見,責讓陳余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黡 (yan)、陳澤所在。陳余怒曰:‘張黡、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余。陳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 豈以臣為重去將哉?’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余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陳余還,亦望張耳不讓,遂趨出。……由此陳余、張耳遂有郤。”“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余曰:‘漢殺張耳乃從。’于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持其頭遺 (wei) 陳余。陳余乃遣兵助漢。漢之敗于彭城西,陳余亦復覺張耳不死,即背漢。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余泜水上。”《漢書·張耳陳余傳》亦載。
【今譯】 張耳、陳余為秦末漢初人,兩人原先為生死之交,后起兵反秦,因為產生嫌隙,爭權奪地,互相攻伐,最后身死,為世人所笑。
【釋義】 后以此典指勢利之交,交情不終。
【典形】 耳余、張陳。
【示例】
〔耳余〕 宋·范成大《次韻龔養正病中見寄》:“瘠肥邈爾自秦越,勢利紛然皆耳余。”
〔張陳〕 宋·曾鞏《雜詩》之一:“張陳貧時交,干戈忽相逐。”
上一篇:棄書捐劍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歸馬華山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