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荊道故是什么意思
【典源】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于王子牟,王子牟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今譯】 春秋時楚國伍舉 (又名椒舉)與聲子交好。伍舉娶王子牟之女為妻,子牟因申公而逃亡。伍舉由于送他獲罪,于是出奔鄭國,打算再逃往晉國。聲子將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外相遇,把荊草鋪在地上,邊吃邊議論如何返回楚國之事。
【釋義】 后以此典表現交誼深厚,相遇而暢敘舊情。
【典形】班荊、感椒舉、席地班荊。
【示例】
〔班荊〕 南朝梁·江淹《別賦》:“可班荊兮增恨,惟樽酒兮敘悲。”
〔感椒舉〕唐·李德裕《夏晚有懷平泉林居》:“春闕悲子牟,班荊感椒舉。”
〔席地班荊〕 清·楊潮觀《灌口二郎初顯圣》:“你看山坡平廠,可就此席地班荊,割鮮野饗,灑落他一回者。”
上一篇:王恭鶴氅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疏傅散金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