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過飾非是什么意思
《孟子·公孫丑》:戰國時,齊宣王想攻打燕國,有人因此責怪孟子,認為這是孟子誘使宣王所致。孟子否認。后燕國叛離齊國,齊宣王因孟子未勸自己伐燕以致失去燕國而深感遺憾。齊大夫陳賈順乎宣王之情說:對孟子不必遺憾,即便周公旦也有謬誤之舉;他明知其弟管叔、蔡叔、霍叔背叛周朝,仍封他們為三監。陳賈又勸孟子說:圣人也會有過錯,何況君王呢? 孟子說:“周公旦知管叔為人不賢,但并不知其想叛周;管叔背叛,怪不得周公旦,何況周公旦后來輔佐成王擊敗三監,有過就改呢?而今有些所謂君子,順過飾非,竭力尋找言辭,為他人粉飾開脫過錯。”孟子之語,意在譏諷陳賈對齊宣王企圖伐燕之過不表反對,反而順乎其意、為之掩飾過錯的行為。
引用義:用虛偽的言辭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例]小剛并不是那種文過飾非、拒絕接受別人批評的人。
上一篇:文侯軾閭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無影子造西廂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