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心的指示,以興趣作為老師
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與眾不同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常常表現出獨特的偏好。為此,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我們往往會遵從心的指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受內心的喜愛。然而,隨著不斷的成長,我們從感性變得理性,也從隨心所欲變得更加具有自控力。對于那些需要而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也會告訴自己努力去做好,但是比起做感興趣的事情,總是少了一些溫度和激情,為此結果也會有或大或小的差異。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在興趣的引導下,我們會更加貼近于內心的喜好,在興趣的引導下,我們即使遭遇坎坷挫折,也不會輕易放棄。因為興趣讓我們在做的過程中更加感受到快樂和滿足,也讓我們的內心獲得充實感。所以不要因為眼前的小小利益就讓自己屈服,而是要始終遵從內心,在興趣的指引下更加全身心投入地學習和讀書。當然,一部分興趣是天生的,有天賦的影響在發揮作用,也有的興趣是后天培養起來的。對于自己原本不感興趣的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到更好,激發自己對于這件事情的喜愛,就會有更好的成長和更大的進步。沒有興趣的孩子也無須感到緊張和焦慮,只要深入了解自己,就可以漸漸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也可以有的放矢地發展興趣,讓興趣在自己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發揚光大。
法國大名鼎鼎的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很喜歡昆蟲,為此走上了研究昆蟲的道路。法布爾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里,為此他每天的主要生活內容就是去山野里玩耍,也在不知不覺間熟悉和了解了很多昆蟲。正是這樣的成長環境,讓法布爾對于昆蟲越來越感興趣,有的時候夜幕降臨,法布爾即便已經進入被窩準備睡覺了,也會因為聽到新鮮的昆蟲鳴叫聲而起床去尋找。
7歲的時候,法布爾進入學校接受系統的學習。在各門學科之中,他最喜歡自然科學,在自然科學之中,他又最喜歡昆蟲。有一次,法布爾從父親那里得到一本關于昆蟲的圖集,看著畫面上印刷精美的昆蟲,讀著介紹昆蟲的文字,法布爾對于昆蟲更加癡迷、更加熱愛。小時候對于昆蟲的興趣,延續到了法布爾成人之后,他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從未放松對于昆蟲的學習和研究,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成為大名鼎鼎的昆蟲學家,才能創作出舉世聞名的有關昆蟲的巨著。
若一個人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他就不會深入研究,更不會刻苦鉆研;而是會在稍微感到辛苦的時候就放棄,就不愿意繼續吃苦。相反,若一個人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濃郁的興趣,那么他即使排除萬難也要研究透徹,即使遭遇艱難險阻也絕不輕易放棄,會一直努力堅持,在堅持的過程中守得云開見月明。
總而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與其花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如選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也可以主動激發自己對于所做事情的興趣,這樣才能讓自己具有強大的力量去學習,并最終做出優秀的成績。
上一篇:逆境只是人生的“試金石”
下一篇:青春寶貴,珍惜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