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與我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
我們知道,情緒與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一點不僅得到現代醫學的認同,同時也是中國古代人民觀察的結論。在中醫理論上,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憂傷肺的說法,十分明確地闡述了情緒對健康的影響之大。因此,情緒是我們身體的警報信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于維持身體健康是有很多好處的。
專家通過多年的研究,對于情緒,他們做出了如下解釋:情緒的變化會帶來生理上的一系列改變。比如人在出現恐懼情緒的時候,就會出現瞳孔變大、口渴、出汗、臉色發白等一系列變化。這些自然生理變化在正常情況下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讓身體的各個部分動員起來,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需要。但是,如果長時間沉浸在負面情緒里無法自拔,一直內心憂郁、恐慌、難過,那么我們的身體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出現病狀。那么到了這個時候,這個人的身體就會垮掉,他的事業也會受到影響。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的事業都是壞在了不健康的身體上,而導致身體不健康的原因則是這些人的負面情緒。諸葛亮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有很多人認為他是一個談笑自若、指揮若定、風流倜儻的人物。事實上,在劉備死后,他卻不再是這樣的人了。這是因為,“興復漢室”的重擔壓在了他的肩上。在朝中無可用之將、皇帝昏庸無能、魏國過于強大的壓力下,諸葛亮夙夜憂嘆、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身體狀況急劇下降,最后變成了一個疲憊不堪、心力交瘁的老者。
諸葛亮當然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但他卻不注重心理的調節和健康的維持,反而變得更加急躁起來。或許,他是想在自己死前完成劉備托付給他的使命吧。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他不顧國力不足的現實,又發起了對魏國的戰爭。但是兩個月之后,諸葛亮帶著深深的遺憾病死在軍帳中,匡扶漢室的大業最終因為他的死亡而夭折。
諸葛亮的死和他身上背負的壓力有很大的關系,但是這卻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壞在了他本人的情緒上。如果他少一些憂慮多一些樂觀,少一些固執多一些灑脫的話,恐怕他的身體就不會過早地垮掉,也不會在54歲的時候就與世長辭了。可惜歷史不容許假設,諸葛亮最終也只能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人世。
其實,我們應該明白,很多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自己心理上的不愉快引起的,或憤怒,或生氣,或急躁,或難過……這些壞情緒不斷地侵蝕著我們的身體。因此,不僅是身體需要醫治,我們的心靈也需要得到良好的治療,我們要懂得不斷檢查自己的情緒是否出現病態。總之,我們應該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正確看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這樣才能擁有更加強健的體魄。
保持身體健康,引導向上情緒,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上要均衡營養。
(2)多加運動。
(3)培養規律的作息時間。
(4)人生態度要樂觀向上。
上一篇:思維的高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下一篇:所謂的困難,只是你內心虛設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