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和華佗
在中國古代名醫中,扁鵲和華佗的知名度很高,這可能和扁鵲被寫進了《史記》,華佗被寫進了《三國志》、《三國演義》有關。因為《史記》、《三國志》、《三國演義》對人們的影響力無法估量,故而扁鵲和華佗深深地烙在了世人的記憶中。
扁鵲是第一位被寫進正史的民間醫生,后來被稱之為“醫圣”,在國人心中的地位絕不低于任何帝王。“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因為遇上神仙傳授醫書絕學,扁鵲治好了晉國大夫趙簡子的重病而名聲鵲起,又因治好了虢太子的病而被視之為能生死人而肉白骨的神醫。對之,扁鵲解釋說:“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扁鵲為齊桓侯看病的故事最為有名:“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后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后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齊桓侯諱病忌醫、不治而亡令扁鵲名聞天下,而扁鵲并沒有因為自己名滿天下重新選擇今后的道路,而依然游走在各諸侯國之間,不知疲倦地為人看病。
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
時間一長,各諸侯國的百姓和國君都十分仰慕扁鵲的為人,欽佩扁鵲的醫術,神醫扁鵲的大名不脛而走,誠所謂名滿天下,譽滿天下。
古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一心為天下人行醫看病的扁鵲怎么也不會想到,僅僅因為他醫術高明深受人們愛戴,便會令那些“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的無恥小人所嫉恨。一次,秦武王在與武士舉鼎比賽中扭傷了腰部,經太醫令李醯診治不見好轉。這時扁鵲正好在秦國行醫,秦武王獲悉后馬上把扁鵲請入宮中。經扁鵲診治后,秦武王很快消除了病痛,于是便想起用扁鵲為太醫令。李醯聞訊后一方面在武王面前竭力阻撓,一方面暗中延請刺客殺害了扁鵲。
司馬遷認為,秦太醫令李醯雇人殺害扁鵲乃是出于陰暗的嫉妒心理,稱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使人刺殺之”。“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殃”,太史公由此而感慨萬端,認為扁鵲的死驗證了老子的觀點:“美好者不祥之器。”
扁鵲之死是由于無形中得罪了陰險小人秦太醫令李醯,而三國時神醫華佗的死,則是由于開罪了位高權重多疑猜忌的曠世奸雄曹操。
《三國志·魏書·方技傳》罕見地不吝筆墨,記載了神醫華佗其人其事:“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旉。游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后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于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后,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后愛子倉舒病因,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在《三國演義》中,奸雄曹操因患頭痛,遍求良醫,不能痊愈,而引出了神醫華佗:
華歆入奏曰:“大王知有神醫華佗否?”操曰:“即江東醫周泰者乎?”歆曰:“是也。”操曰:“雖聞其名,未知其術。”歆曰:“華佗字符化,沛國譙郡人也。其醫術之妙,世所罕有。但有患者,或用藥,或用針,或用灸,隨手而愈。若患五臟六腑之疾,藥不能效者,以麻肺湯飲之,令病者如醉死,卻用尖刀剖開其腹,以藥湯洗其臟腑,病人略無疼痛。洗畢,然后以藥線縫口,用藥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復矣。其神妙如此。一日,佗行于道上,聞一人呻吟之聲。佗曰:‘此飲食不下之病。’問之果然。佗令取蒜虀汁三升飲之,吐蛇一條,長二三尺,飲食即下。廣陵太守陳登,心中煩懣,面赤,不能飲食,求佗醫治。陀以藥飲之,吐蟲三升,皆赤頭,首尾動搖。登問其故。佗曰:‘此因多食魚腥,故有此毒。今日雖愈,三年之后,必將復發,不可救也。’后陳登果三年而死。又有一人眉間生一瘤,癢不可當,令佗視之。佗曰:‘內有飛物。’人皆笑之。佗以刀割開,一黃雀飛去,病者即愈。有一人被犬咬足指,隨長肉二塊,一痛一癢,俱不可忍。佗曰:‘痛者內有針十個,癢者內有黑白棋子二枚。’人皆不信。佗以刀割開,果如其言。此人真扁鵲、倉公之流也。現居金城,離此不遠。大王何不召之?”
操即差人星夜請華佗入內,令診脈視疾。佗曰:“大王頭腦疼痛,因患風而起。病根在腦袋中,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不可治療。某有一法:先飲麻肺湯,然后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殺孤耶!”佗曰:“大王曾聞關公中毒箭,傷其右臂,某刮骨療毒,關公略無懼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腦袋安可砍開?汝必與關公情熟,乘此機會,欲報仇耳!”呼左右拏下獄中,拷問其情。賈詡諫曰:“似此良醫,世罕其匹,未可廢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機害我,正與吉平無異!”急令追拷。
華佗在獄,有一獄卒,姓吳,人皆稱為吳押獄。此人每日以酒食供奉華陀。佗感其恩,乃告曰:“我今將死,恨有青囊書,未傳于世。感公厚意,無可為報;我修一書,公可遣人送與我家,取青囊書來贈公,以繼吾術。”吳押獄大喜曰:“我若得此書,棄了此役,醫治天下病人,以傳先生之德。”佗即修書付吳押獄。吳押獄直至金城,問佗之妻取了青囊書,回至獄中,付與華佗。檢看畢,佗即將書贈與吳押獄。吳押獄持回家中藏之。旬日之后,華佗竟死于獄中。吳押獄買棺殯殮訖,脫了差役回家,欲取青囊書看習,只見其妻正將書在那里焚燒。吳押獄大驚,連忙搶奪,全卷已被燒毀,只剩得一兩葉。吳押獄怒罵其妻。妻曰:“縱然學得與華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吳押獄嗟嘆而止。因此青囊書不曾傳于世,所傳者止閹雞豬等小法,乃燒剩一兩頁中所載也。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于曹操殺害華佗的原因說辭略有不同,但無論是因華佗回家心切不肯盡心為曹操治病,還是因要為曹操開顱引起了曹操的疑心,華佗都是因為在為一代奸雄看病時的錯誤抉擇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掩卷之余,思緒難平。“太高人共妒,過潔世同嫌。”即便是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曠世神醫,面對陰森可怖的大人物或者小角色,面對數不清的明槍暗箭,也很難幸免于難。由此可見,人生的不幸雖然多和選擇性失誤有關,但有的卻并非是因選擇性失誤所致,扁鵲選擇行走列國懸壺濟世,華佗針對曹操的病情提出切實可行的診治方案,并沒有任何過錯,卻因遭到了秦太醫令李醯或奸雄曹操的猜忌而喪命。“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對于無論如何都躲不過的禍患,與其瞻前顧后、患得患失,不如索性我行我素、泰然處之。
上一篇:悲天憫人是女孩的天性悲天憫人是女孩的天性
下一篇:把興趣變成技能,高質量的時間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