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希望一直在路上
在北京2008年8月6日奧運圣火的傳遞中,有一個090號高舉奧運火炬特別精神的小伙子,他就是河南華都集團董事長周國允。在此之前,《作家文摘》曾經刊登了于媛媛的一篇文章,報道了周國允如何從一個山村里的“小木匠”成長為“奧運火炬手”的故事。
有人說,北京亞運村是20世紀80年代末的標志性工程,中華世紀壇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標志性工程,而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則是21世紀的標志性工程。如果一個項目經理有幸參與這三項歷史性工程,那將是他一生的光榮。
而河南華都建設發展集團董事長、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周國允就獲得了這樣的榮耀。因為在奧運工程中的出色表現,更幸運的事情又落到了周國允的頭上,2007年11月30日,就被北京市推薦為奧運火炬手候選人。
可能誰也不會想到,20多年前,周國允還是個河南省滑縣高平鄉周譚村一個高考落榜青年。當他背著一個小鋪蓋卷第一次走出滑縣的農村,來到北京建筑工地打工時,卻沒有一個工頭肯收留他,主要是嫌他的個子太小太瘦,怕他干不了建筑隊的力氣活。
如今的周國允,不僅擁有首屆北京市十大杰出外來務工青年、第二屆全國十大杰出外來務工青年、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稱號,還是周譚村黨支部書記、安陽市人大代表、滑縣政協委員,而且,還是京城建筑界赫赫有名的一支“王牌部建筑隊伍”——河南華都集團的董事長。
在周國允率領下,這只“王牌軍”先后完成了亞運村9號運動員公寓、中華世紀壇、2008年奧運會主體工程“鳥巢”等160多項工程結構建設任務,累計建筑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合格率均為100%。
在這些引人注目的奧運工程中,周國允帶領他的建筑隊伍以“拿第二就是失敗”的理念,創造了工程中的許多亮點。國家體育場“鳥巢”是北京奧運會的主體工程,舉世矚目。
這是一個典型的西方風格的建筑,由于結構造型的多樣化,給施工帶來了很大難題。僅鋼架下面的一個承臺就需要四五百立方米的混凝土,而一個承臺上的鋼架至少有200噸重,建設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美麗“鳥巢”的“枝條”,都是長21米的斜鋼管柱,外層被鋼板包裹,內部由混凝土澆筑,三四個人都抱不攏。這種在國內外都難尋施工先例的柱子,讓“鳥巢”工地的主任工程師緱廣柱犯了難。因為如果采用傳統自上而下的澆注方法,混凝土凝固后的接點就容易影響鋼柱的外觀。
“奧運工程決不能只以‘過關’為標準”。周國允接受任務后,帶領全體技術人員經過反復試驗最終制定了利用地泵壓力,自下而上澆注混凝土的施工方法。經過總包方城建集團的認可后,這一攻關不但兼顧了鋼柱的質量和美觀,還將澆注的工期縮短了2/3。
從一個山村里的“小木匠”到京城建筑界能啃硬骨頭的“建筑能手”,周國允走過了一條艱苦曲折的成長道路。亞運村9號運動員公寓樓,雖然和周國允建過的許多獲獎重點工程相比,這個工程不算什么,但它在周國允心中卻有很重要的位置。
1988年,周國允通過努力使他的施工隊成了亞運村工程的預備隊,工作就是搞搞衛生、搬搬材料。期間,一個施工隊由于工程進度慢、質量不達標被撤了下來。周國允主動請纓,拍著胸脯打下了一個月趕上工程進度、兩個月超進度的包票。
工程爭取到手后,周國允一直盯在工地上,和工友們邊施工,邊修改施工方案。一分辛苦,一分收獲。一年后,周國允得到了“亞運工程優秀施工隊長”稱號,這是他跨入建筑行業以來獲得的第一個榮譽稱號。
1994年,周國允被任命為滑縣建筑工程總公司副總經理。北京西客站郵件處理中心的生產主樓和業務樓,是周國允接的第一單生意,8萬多平方米的大工程,周國允要和城市的正式工隊伍平分工作量。
工作中,周國允發現和城市的正式工隊伍相比,他帶的工人雖然能吃苦,但紀律渙散,形象差。周國允深知公司形象的重要性。他從生活細微入手,在工人宿舍里用邊角料制作了鞋柜,規定工人必須把鞋放在鞋柜里。
周國允讓工人學技術、學法律、搞評比,日積月累,工人的精神面貌改變了很多。工程結束時,甲方領導前來驗收,連連點頭稱贊周國允帶的隊伍宿舍像軍營一樣整潔。
1996年,北京市人大綜合辦公樓剛剛竣工,周國允就接下了首都機場新航站樓的工程。機場工程是萬人大會戰,同時參戰的有好多家公司,周國允早就在暗自較勁。
在一次全體人員動員大會上,周國允喊出了“拿第二就是失敗”的口號,話既然說了,就奔著第一去。周國允從技術攻關到實際操作,層層落實責任制。在這里,周國允打下了第一塊底板,第一塊活動層誕生,第一個完成結構施工,最終也如愿拿到了第一。
1999年春節,周國允是在中華世紀壇的工地上度過的。在寒風中看著自己的弟兄們在加班加點,周國允感到十分歉疚。同時,他內心也是欣慰的,畢竟華都這支隊伍是他帶出來了。幾年間,北京市人大綜合辦公樓、首都機場新航站樓、中華世紀壇這三項工程均獲得了中國建筑行業最高獎“魯班獎”。
上一篇:要看透事物的本質
下一篇:質量要與人格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