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遠比你想象地更加堅強
努力去做一件不喜歡的事情,一定很累吧。比如學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聽自己不感興趣的課,做自己不熱愛的工作……但努力地放棄一件雖然不喜歡但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是不是更難呢?
我曾經為了排除雜念,全心全意投入想做的事情,硬是讓自己從年級第一,每年拿獎學金,變成倒數第一,還被老師數落。
大學畢業,我作為一個五線城市城鄉結合部走出來的人,來到北京,和一群天南海北的人相聚在一起。
實話說剛開始我內心經歷了一種戲劇性的變化,從“我來了,我征服”轉化為“我來了,然而并沒有什么不同”。
從自信轉為自卑,是有原因的。當我還滿嘴不自覺地談論四六級、文理科、重點本科、文綜時,我的同學們已經開始興高采烈地說吸血鬼日記、暮光之城……
大學上課的時間比高中自由多了,很多課到早上九、十點鐘才開始。但那時候,我還是習慣早起,就算沒有課,我也7點鐘起來,似乎就像被上了發條的鬧鐘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起來這么早,我都做什么呢?
我去教室上早自習。沒錯,就是高中的那種早自習。我手捧高數課本,開始溫習上一周的功課,預習這一節的新課,檢查練習題,反復驗算做錯了題的答案。曾經有好幾次,因為起來太早,教室門還沒打開。我就坐在教室門口,認真地讀起了課本。
這著實把一個打掃衛生的大媽嚇壞了。一來,這個人這么不怕冷,大冬天7點鐘起來還坐在冰涼的地板上;二來,“勤奮地”有點讓人窒息。要知道,在大學,這種勤奮學習的景象只可能在考研教室或者期末考試前才會看到。而我是這兩者以外的第三種情況,自發性勤奮。
你不要以為這樣勤奮一定收獲頗豐,生活充實,心情舒暢。事實上,我每天都生活在焦慮中。因為,大學的課程尤其是公共課,如果想順利通過并且還獲得一個比較高的分數,是不需要如此投入的;而真的要如此投入地學習,你就會發現,弄不懂的只會更多。
那時候我的同學們都在干什么呢?
他們晚起晚睡,下了課參加各種活動,看電影聚餐,談天說地談戀愛,或者帶著畫板去世貿天階畫速寫。
大學,突然身邊的人,包括老師在內,一下子沒有像高中那樣只從一個維度去考量你,看重你的成績。于是對于那種只會學習的機器來說,一下子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存在感。
那段時間我是極其迷茫的,內心著急,想盡快把自己變成全面發展的優等生。但是時間上總是安排不好,顧得上學習,就顧不上參加活動;顧得上專業,就顧不上興趣。覺得有些課程實在是浪費時間,但是卻又害怕被扣學分,導致成績受影響,不得不硬著頭皮去上課。
我一直這么擰巴地過了一年多。成績遙遙領先,好成績平時并沒有太大的存在感。也就是開學發獎學金那幾天,周圍的同學會投來一種欽佩的目光,但是我內心隱隱覺得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突然有一天,班主任請了一個高年級的學長來給我們做分享。他讀的建筑專業,卻先后兩次轉行,從建筑轉到廣告,再從廣告轉到時尚攝影。現在在為很多一線時尚品牌雜志拍照。
一直以來,我的內心其實對很多事情充滿了興趣,比如彈吉他、寫作、攝影、瘋狂,但是我呈現出來的樣子總是矜持、彬彬有禮、不善言談。做出來的事情也總是意料之中,按部就班,從來不會跳脫地做出讓人費解的事情。
聽完那次分享,我心里突然產生了一種可怕的想法。
我問自己,舒文你犧牲所有時間,天天當個乖學生,上課不遲到、不曠課、不早退,你是想保研繼續上學嗎?
我潛意識中第一反應做了搶答,那就是“不想”。
那既然不想保研,又不喜歡課程中的東西,且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期待,為什么還要浪費時間在這里做無用的事情?
或許是太在意外界,沒有勇氣讓自己成績變差,不希望別人用“差生”來形容自己吧,我暗自想。
你敢不敢做點出格的事出來?我繼續逼問自己。
于是從那次之后,我真的開始出格了。我開始曠課,跑到清華去參加活動、跑到圖書館去準備托福、去胡同里抓拍、去看孟京輝的話劇、去南鑼鼓巷和擺攤的手藝人聊天、去準備大企業的面試。
讓一個長期習慣用優等生認同自己的人,開始接受被老師當眾點名批評、每次成績排最后一名,是一件很酸爽的事情。
后來有些人問我,你是怎么做到故意把成績變差的?你明明可以繼續保持全班第一,穩拿獎學金啊?
我想,人其實本性還是貪婪的。想要得到更多。在面臨選擇的時候,總是希望有一種兩者兼得的方案。比如,既可以拿高分、拿獎學金、拿保送名額(大不了最后把保送名額拱手相讓,這樣還能體現自己大義凜然),又想出去接觸和經歷更多豐富的東西,去實踐、去掙錢。
但是,我一直覺得這世上不存在兩全其美的事情。顧得了一頭,就顧不了另一頭。也許有些人可以同時并行做很多事情,但是拿著那些對你毫無意義的成績,又能做什么呢?
很多時候,一個人走得猶猶豫豫、不堅決,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有多個選擇。非此即彼,不走這條路還有另一條路等著自己,于是就走得毫不投入、總有保留。想讓自己在一條路走到底,并且逼自己真的走出來的一個比較極端的方式就是,斷后路。人總是擅長自保的,所以在毫無退路可選的時候,自然有一種發自內心不得不狂奔的沖動。
我就是這樣逼著自己放棄自己不想要的,去全情投入自己想要的。
你想堅持做一件事情,但又覺得很難,于是你就更傾向于選擇跟它相似的容易的其他事情,以求得心理平衡。是的,想做事情總能證明你向上,但卻保證不了你能按照預期收獲。就像當年我在考托福的時候,曾經不止一次想中途放棄,選擇考托業替代。但最后我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考了托福。
其實,所有的人潛意識都是趨利避害,傾向選擇容易的事情做,這是人性本質,貪嗔癡懶。所以如果發現你自己有這樣的想法,不必懊惱認為自己就一定會糟糕透頂。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包括偉人和名人。
關于堅持這件事情,需要想清楚一點,這個事情真的是你想堅持的嗎?會不會是因為,你看到身邊有人這樣去做,效果還不錯,所以自己也想做了。再或者,你目前所能企及的,就只有這個選擇,所以不得已從中挑選了一個,就像搶板凳游戲一樣。
用心做事情和用力做事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很多事情,大家覺得自己似乎很拼命,很勤奮。但效果并不好,時而還覺得很累,堅持不下去。這種多半就是在用力做而不是用心做。用力做事情最大的判斷標準是,你覺得這件事情做成了,對你有好處,但你并不一定發自內心認可它。
大部分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更優秀。所以把力氣用對地方,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樣一個功利的時代,難免會讓年輕人在不該有壓力的時候有壓力,超前考慮的東西太多。比如談及學業,沒有學好,首先想到的不是哪里沒有學到位,而是,沒有學好會對未來求職、生活等造成什么樣的惡果。
任何一次轉變、掙扎,都會很費勁也很有風險。做得好,自然皆大歡喜;不好,難免就會掉入一種怪圈,覺得本就不應該去改變。但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準就是,會自己權衡利弊做選擇,并對選擇的一切后果有能夠承擔下來的勇氣,且對于不好的結果有快速恢復狀態的能力。
所以親愛的,如果你堅持不下去了,好好想想,是不是為了堅持而堅持,是不是還給自己留了退路。
上一篇:你該不該放棄,不是從別人那里問來的
下一篇:其實你和名校的人相比,只差了一份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