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樂在安貧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對后代很有影響。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蘇東坡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他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曾講述皇帝成功治理天下必須注意的六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件是:簡約樸素,不傷民財。
后來有一次宋神宗決定要大辦元宵節,并計劃購買“浙燈”四千盞。蘇東坡認為這是鋪張浪費、勞民傷財,于是就大膽寫了《諫買浙燈狀》。宋神宗看后,很羞愧,認為他的意見是對的,決定不再購買“浙燈”。
蘇東坡一向認為奢侈腐化、大吃大喝不僅有害風氣,也有害身體。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他寫道:“口體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約,亦是惜福延壽之道?!币馑际钦f,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注意節約,對身體和工作都有好處。
由于他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所以他被貶官降職時,也沒有被窮困窘迫所嚇倒。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一貧如洗,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好不容易買了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剩下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就這樣,蘇東坡一家人過著清苦的日子,日子雖然苦一些,但他們一家人倒也很快樂。他在給自己的好朋友秦少游的信中,談到自己在黃州的每日計劃開支,艱難度過的清苦日子時說:“我想我之所以能支撐到現在,和我的節儉計劃是分不開的。我估計現在手中的錢還可以用一年多,所以也沒什么擔心的?!?/p>
后來,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節儉,從不講究奢華。他規定每餐只能一飯一菜,有客人也只能增加兩個菜,不許鋪張浪費,否則就拒絕用餐。一次,蘇東坡的一個老朋友與他重逢,高興地請他吃飯,他一再囑咐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幾天后,蘇東坡應約去老朋友家赴宴時,卻看見酒席準備得相當奢華,他婉言拒絕入席,轉身就走。蘇東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蘇東坡遭難時,生活很節儉。沒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后,還這樣節儉。”
妙語點睛
蘇東坡十分注重官德修養,他真是把官德修養具體化了。在任時,他不僅躬親為民,而且十分注重以儉養廉。無論是在杭州當官,還是在海南島做官,他都曾有過許多惠民之舉,很注重自身的廉潔修養,因此成為后人敬仰的榜樣人物。
警世良言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先秦·《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上一篇:第五倫勤儉持家
下一篇:蘇秦“錐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