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
《菜根譚》中有段話:“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意思是說:立身處世假如不能站得高、望得遠,就好像在塵土里抖衣服,在泥水中清洗腳,又如何能超凡脫俗、出人頭地呢?處理事務假如不多留一些余地,那就好比飛蛾撲火,好比公羊用角去撞籬笆角被卡住一樣,哪里能夠使自己擺脫困境、感到安然愉快呢?這段話以淺顯的比喻說明,人生活在社會中,立身要高,心地要寬,有志者事才能成。
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立身高、志向遠大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成功。這項研究持續了30多年,其間英國教育研究所的簡·埃利奧特和同事們跟蹤調查了近萬名英國人。
1969年,研究者對一群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項調查,了解孩子們的業余愛好、喜歡的科目以及對未來的期望,還要求孩子們寫一篇短文,想象他們25歲時的情景,如生活狀況、興趣愛好、家庭和工作等。
當這些孩子長到42歲時,研究者重新翻閱了他們當年寫的短文,并與現在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在11歲時便有專業技術職業理想(如獸醫、律師、建筑師等)的孩子當中,50%的人已經實現了抱負;即使有些人沒有從事當初夢想的職業,但這些志向遠大的孩子在其他專業技術領域的成功率也比較高;而那些沒有類似職業理想的孩子,僅有29%的人在從事專業技術職業工作。
志向是人的一種美好愿景,能夠指引人們人生的方向,也能幫助人們在遭遇坎坷時堅持到底。對于孩子來說,從小立志(如長大后成為“科學家”、“發明家”或“作家”)很重要,因為有志向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和鼓勵,自己也會自覺奮發。尤其是“前程遠大”的自我意象會“植入”孩子的自我概念中,從而能幫助他們在學業上做出更高遠的選擇,也能幫助他們積極地應對挫折。
夢想遠大的人,即使實際做起來沒有達到最終目標,但也會比夢想小的人的最終目標大得多。
耐迪·考麥奈西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奧林匹克體操比賽中獲得滿分的運動員。他說:“我常常低估自己的水平。因為我常說:‘我能做得更好一些。’要想當奧林匹克冠軍,你就得有不同凡響的地方,你還得比別人更吃得起苦。我不想過普普通通、平平庸庸的生活。我給自己確立的生活準則是:不要企盼簡單容易的生活,而要力求做一個堅強有力的人。”耐迪·考麥奈西之所以能夠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有遠大的夢想。
有研究人員選了一些運動員做實驗。他們要這些運動員做一些別人無法做到的動作,還告訴他們,由于他們是國內最好的運動員,因此他們一定會做到的。
這些運動員被分為兩組。第一組到了體育館后,雖然盡力去做,但還是做不到。
第二組到體育館后,研究人員告訴他們第一組失敗了。
“但你們這一組不同。”研究人員說,“把這個藥丸吃下去,這是一種新藥,會使你們達到超人的水準。”
結果,第二組運動員完成了那些困難的動作。
“那是什么藥丸?”有人問道。
“不過是無毒的粉末而已。”研究人員說。
第二組運動員之所以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動作,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所以,如果你相信你能做到,你就容易完成一切你要做的事。
擔心被拒絕的推銷商,就不會有勇氣給客戶打電話;害怕失敗的運動員,就獲得不了冠軍;沒有自信的人,放不下“思想包袱”,就做不到最好。
一位金牌獲得者彼特·維德瑪這樣說,“每一天,我都將自己要在體育館里完成的項目列出清單來。如果我的訓練能持續3個小時,那真是好極了!如果我的訓練能持續6個小時,就要感謝上天了!如果不把這些項目完成,我絕不會離開。我每天的生活目標就是這樣的:每天離開體育館的時候,我對自己說,我完成了自己的目標。”
一個能立志、有遠大目標的人,會比一個沒有志向、沒有目標的人更有作為。所以,志存高遠的人,取得的成就必定不凡。即使他的目標不能完全實現,他為之付出的努力也會讓他受益終生。
上一篇:堅持客觀性,克服主觀性
下一篇:愛護公物,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