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為在無聲地表達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愛的結晶,都是家庭生活中的希望和重心所在。很多爸爸媽媽都會發現,在二人世界里,彼此眼中只有對方,而在有了孩子之后,兩人尤其是媽媽的關注重點會完全轉移到孩子身上。對于孩子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媽媽都看在眼里,甚至有的媽媽還會因為過度關注寶寶,而忽略了對另一半的關心和愛,導致另一半吃醋呢!當然,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對的,因為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知道,家庭關系大于親子關系,只有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長。所以爸爸媽媽首先要保證孩子有良好的成長環境,然后再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了解和洞察孩子的內心。
作為新手父母,往往不知道孩子的言行舉止所代表的含義,為此,他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常常感到抓狂,也會因為孩子的某些表現而緊張焦慮。其實,父母只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用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就會發現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所以不要覺得孩子無緣無故就號啕大哭,也不要因為粗心就忽視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每個孩子在降臨人世之初都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心是那么干凈純潔,他們的感情又是那么細膩豐富。父母一定不要帶著先入為主的態度,從成人的立場來思忖孩子,也不要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唯有了解孩子內心的節奏,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父母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和幫助孩子,也才能設身處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記住,孩子的行為各種各樣,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的某些行為很怪誕,其實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孩子每個細小的行為背后,都有內在的心理動機,父母只有通過孩子的行為表現,洞察孩子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才能夠深入了解孩子,也才能夠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尤其是對于不斷成長的孩子表現出的錯誤行為或是哭鬧狀態,父母總是不由自主就批評和否定孩子,而沒有嘗試去探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或狀態的深層次心理原因和內在的感情需求,這樣的誤解和粗暴的對待,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使孩子的成長偏離正軌。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很多成人之所以出現不當的行為舉止,與他們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傷害密切相關。為此,父母必須了解兒童心理學,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從嬰兒時期說起,大多數新生命在降臨人世時,發出的第一聲啼哭,就意味著他們在宣告自己的到來。在整個嬰兒時期,哭泣都是孩子重要的表達方式,不管是餓了渴了,還是拉了、尿了,或者是想要爸爸媽媽抱起自己,他們都會以哭泣來表達。父母要想更好地照顧新生兒,就一定要讀懂新生兒的語言,以便全方位滿足孩子的生理和感情需求。除了使用哭聲來表達自己之外,隨著不斷地成長,在嬰幼兒階段,孩子漸漸地學會使用肢體語言向父母發出信號,表達自身的需求。當然,在此期間,孩子也開始牙牙學語,與父母的溝通有了更多的方式。總而言之,在孩子還不能熟練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時,父母既要關注孩子的哭聲與笑聲,也要關注孩子的身體語言,這樣才能及時回應孩子,也才能助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當然,不管是哭還是笑,不管是肢體動作還是面部表情,都可以歸結于行為這個大的概念范疇。作為父母,要想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從而更加深入地滿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就一定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同時通過行為洞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狀態。對于父母而言,一定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也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龍成鳳,既然如此,就要用心陪伴孩子成長。很多父母因為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即便孩子在身邊,但是每天也只有早晚能和孩子短暫相處。也有的父母索性把孩子送回老家,一年與孩子只能見幾次,這些都是對于孩子成長的缺位。固然,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有錢卻從來不是萬能的。作為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就再也不會重來。所以父母要擺正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更要竭盡所能、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健康快樂,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上一篇:孩子的心靈世界,你不可不懂
下一篇:幸福無須證明,努力就能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