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擁有,何來放下
“放下”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很多我們曾經擁有的東西不是說丟掉就可以丟掉的。所以,如何去放,還是要經歷很多的磨難,要有個過程。
說到放下,放下外在的東西,可能比較容易。有的人擁有太多,也用不完時,就愿意跟外人分享,跟社會分享。但是,當牽扯到最核心的“我”的時候,仍然還是放不下。
老說讓別人放下的人,大部分是些宗教人士,而這些師父往往是什么都沒有擁有過的。他們大部分人從小就修行,久了就學會了用信仰來掌控自己的欲望,很多欲望在他們身上也不會產生。而他們會教導一些為欲望而煩惱的人:如果擁有的東西讓你不快樂,就要趕緊把不快樂“放下”。
有時這些宗教人士的話說服力還是不夠,畢竟修行人的思想本來就是完美的理想主義,他沒有擁有太多的東西,所以對他來講,“放下”太簡單了。
比如,他沒有擁有過家庭,所以你叫他放下家庭太簡單了,讓他放下,他馬上就會說“好啊,放下”。
我們廟里有一個堪布(佛學院的教授)能說善道,一次有個女孩跟他講自己失戀了,很痛苦,堪布就說:“那你就當它沒有發生過不就行了嗎?”女孩子就說:“不能當它沒有發生過,它已經發生了啊。”堪布又說:“分開了,走了,就當他死掉不就完了嗎?”女孩想,果然沒有談過戀愛,問了也白問。
我拿這個作為比喻,目的是想說,如果自己本身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對他來說放下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我們為什么經常說“旁觀者清”,也就是說,在一旁看的人自己不用付出,就覺得事情比較簡單明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一學釋迦牟尼佛是怎么做的,他是“放下”放得最徹底的人。
釋迦牟尼出生于王室,是個王子,娶妻生子后才出的家,歷經磨難后頓悟成佛,所以佛陀是“放下”的最好例證。如果他不是生在一個國王家庭,沒有擁有過那么多的財富,然后告訴我們有很多財富卻不一定能擁有很多快樂,我們愿意去相信嗎?
佛陀擁有過了,沒有人可以在擁有一個國家后放下的,而釋迦牟尼做到了,最后他把情感也放下了。所以佛陀是“放下”執行得最好的專家,所以他的話也就最有說服力。
在佛陀放下一切的時候,短期內大家也對他失望過、遺憾過:沒有當上國王,他爸爸遺憾;沒有做一個好先生、好父親,他的太太和孩子遺憾;對他的國家來講,聰明的王子沒有執掌政權也是一種遺憾。但是,最后他用自己的方式讓他的妻兒、父親、國家為他感到無比自豪。
佛陀的思想延伸到全世界,延續了兩千五百多年直到現在,他的思想給很多人帶來了真正的快樂。這種“放下”才是真“放下”。佛陀把“放下”執行得非常到位,所以最后他沒有讓任何人失望。
“放下”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很多我們曾經擁有的東西不是說丟掉就可以丟掉的。所以,如何去放,還是要經歷很多的磨難,要有個過程。
上一篇:仇富只能讓自己更窮
下一篇:佛緣最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