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變執拗
寶媽: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了,之前是一個特別乖的孩子,可是最近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總是喜歡和我們對著干,變得越來越有自己的主意了,越來執拗了。真不知道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脾氣,是叛逆期提前了還是性格發生了變化?
并不是孩子的叛逆期提前了,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了。在這之前,孩子沒有自我意識,父母說什么就是什么,可是當他們看到的、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他們的見識越來越多,他們就會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就會和父母產生不一樣的想法。這說明孩子在不斷地動腦筋,在不斷地進行思考,在不斷地進步。家長們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就可以了。
上幼兒園之前的阿布,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每次媽媽讓他做什么的時候,他總是乖乖地去做。
這個時候的阿布是媽媽眼里的乖孩子,是一個心疼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可是這一切卻在阿布上幼兒園之后悄悄地發生了改變。
一個晚上,媽媽洗完腳。
媽媽:“阿布,幫媽媽拿一下擦腳的毛巾好不好?”
阿布:“我正在看動畫片呢。”
媽媽:“先幫媽媽拿一下好不好?”
阿布:“好吧,你等一下。”
阿布將毛巾遞到媽媽的手里就轉身去看電視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
媽媽:“阿布,幫媽媽拿一下擦腳的毛巾。”
阿布:“我正在看動畫片呢,媽媽你自己拿吧。”
媽媽:“我腳上有水,阿布就幫媽媽拿一下好不好?”
阿布:“為什么你洗腳之前不把毛巾準備好呢?為什么每次都要我幫你拿呢?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啊。”
媽媽:“媽媽知道了,可是這次先幫媽媽拿一下好不好?”
阿布:“那你要先等我把動畫片看完。”
媽媽:“媽媽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呢,阿布趕緊幫媽媽拿一下吧。”
阿布:“我也有事情要做啊,我現在正在看動畫片,我要將動畫片看完再給你拿。”
媽媽:“你快點給我拿來,怎么現在讓你做點事情這么費勁呢。”媽媽的忍耐終于到了極點。
阿布被媽媽的這一吼嚇到了,只好乖乖地去拿毛巾,但是仍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媽媽心里非常不解:之前的那個懂事的阿布跑到哪里去了呢?為什么現在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專家解讀:
艾克里森人格發展理論認為,當幼兒開始學會爬、走路、說話,學會堅持和放棄的時候,也就說明幼兒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者是不做什么。在這個時候,父母和幼兒的沖突就會很激烈,就出現了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反抗期。
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發展特征,當孩子長到三歲左右,他們的身心開始漸漸成熟起來了,語言能力越來越強,各方面的知識不斷增加,智力水平也逐漸提高。隨著各項能力的不斷提高,孩子的獨立的愿望也就會越來越強烈,他們也就會逐漸脫離父母的“束縛”,就會擺脫之前聽話乖巧的形象,而這在父母心里是很難接受的,所以就會引起和孩子之間的沖突。
隨著阿布年齡的增長,他在上幼兒園之后接觸的人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豐富,語言能力也越來越強,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所以他才會對媽媽的要求做出反抗,不再乖乖地去幫媽媽拿東西,而是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再去幫助媽媽拿,或者是說服媽媽自己去拿,這些都說明了孩子是在不斷進步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的時候,家長們千萬不要生氣,應該適當地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自由發展。
對父母的話提出反抗是孩子“第一個反抗期”的顯著表現,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特點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美國心理學家盧文格認為,在幼兒的自我發展階段中,有一個階段是與“逆反心理”相關的,那就是幼兒的“沖動階段”。處于“沖動階段”的孩子會經常說:“我不”,或者是“我自己來做”。這正是他們通過對成人的觀點和指令的否定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成人的尊重,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做一些事情,向成人展示他們所具備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種逆反心理會慢慢消失。
但是,家長們在給予孩子適當空間的時候,也要承擔起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習慣的責任,讓孩子的行為能夠控制在道德的范圍之內。
那么,當孩子到了“第一個反抗期”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切忌嘮叨,可以采用介入的方法。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會開啟“復讀機”模式,對孩子嘮叨個沒完。其實,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個做法。因為你越是嘮叨,孩子就越不理會你說的是什么,你所說的話也是白白浪費時間。與其不厭其煩地嘮叨,不如嘗試換一種方式,比如:當孩子賴在床上不起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對他說:“每天早上我們要按順序吃飯,爸爸第一個吃,你第二個吃,媽媽第三個吃好不好?”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時間的觀念,如果他不按時起床的話,就會影響到媽媽吃飯,那么也就會影響到媽媽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因此,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動腦子,做一個聰明的應對者。
其次,利用孩子的單向思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很多家長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會問孩子:愛吃這個嗎?多吃點蔬菜有助于身體健康。以此想讓孩子多吃一點飯。可是往往這樣貼心的舉動總是換來孩子的頻繁搖頭,當孩子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的時候,家長的忍耐也會到達極限,而孩子也會被父母突如其來的爆發嚇到。很多家庭總是會因為這樣將好好的一頓飯弄得雞飛狗跳。所以,當孩子不吃飯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這么多飯菜,你來選一樣吧。”這個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眼前的飯菜上,他們就會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飯菜大口地吃起來。
最后,全家人要達成一致的教育方式。爺爺奶奶對于孩子大都非常溺愛,孩子說什么就是什么,這樣也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當教育方式出現分歧的時候,全家人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盡量在一個平和的環境中達成教育的一致性。年輕的爸爸媽媽需要注意的是,應該盡量讓自己多承擔一些責任,不要試圖去改變自己的父母,要采取平和的態度解決問題。因為,父輩幫助照看孩子并不是他們的義務,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也不要一味地責怪父母。
給家長的話
當孩子與我們對著干的時候,不要以為孩子變壞了。孩子不可能總是一個聽話的小孩子,總是要長大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會有自己的思維,會自己去思考問題,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能夠做到的是當好孩子的“指路燈”,幫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養成好習慣,樹立更加健全的人格。除此,就是給予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快樂的童年也是形成良好的性格不可或缺的條件。
上一篇:孤僻的孩子,不喜歡被打擾
下一篇:孩子夸張的行為,只因想引起大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