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成為親密的朋友——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馭兒術”
著名作家、教育家劉墉有一對子女,兒子劉軒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現在事業非常成功;女兒劉倚帆畢業于美國常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同樣非常優秀。
在劉軒和劉倚帆眼中,父親劉墉雖然對他們要求嚴格,但更像是一位親密的朋友。有一次,劉軒正在練琴,劉墉聽了一會兒,忽然發現他有個音彈錯了,就馬上過來要求劉軒改正。可劉軒堅決說自己沒有彈錯,怎么都不肯改。劉墉一生氣,就拍了劉軒的頭一下。父子倆的關系甚至因此僵了起來。
第二天,劉墉拿起兒子的琴譜一看,發現原來是琴譜上標錯了,自己昨天錯怪了劉軒。劉軒放學回來后,劉墉趕緊放下父親的架子,拿出5元錢給兒子說:“對不起,我發現你的琴譜上有錯誤,所以昨天并不是你彈錯了。我錯怪你了,這是賠償給你的精神損失費。”
劉軒一聽,接過父親遞過來的5元錢,然后又從自己的口袋里掏出2元錢遞給父親,說:“爸爸,這是我找給您的。您昨天打得不夠痛,5元錢太多了,不應該物超所值。”
劉墉接過兒子遞過來的2元錢,父子倆都笑了。一場誤會就這樣愉快地化解了。
對女兒的教育,劉墉會寬松許多,會鼓勵她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有時夜里兩三點,女兒劉倚帆還在聽音樂,劉墉只是提醒她一句,便不再強加制止了。第二天,女兒睡不醒,哈欠連天地去上課,自然一天都沒精神,聽課效率也低,以后慢慢就意識到了生活規律的重要性。
平時,劉墉對女兒也很尊重。當女兒一個人在樓上時,劉墉上樓找她時都會故意加重腳步,想讓女兒聽見。對于這種做法,劉墉的解釋是:“孩子大了,總要有一些自己的秘密。她可能在上網,也可能在寫日記或者跟男生打電話。家長和孩子之間都應該有一些私密的空間,只有相互尊重,生活才能更自由輕松。”
為了能與孩子們成為朋友,陪伴孩子們成長,劉墉也很“與時俱進”。比如,他在閑暇時會學習一些孩子們世界里的新事物,如上網聊天、滑旱冰、穿破洞的牛仔褲,甚至還學著孩子們的樣子,染各種顏色的頭發。
<<<家教家風感悟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總是扮演成一個專制的統治者,用“強權”去管教孩子,其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難管教。相反,如果父母能夠放低姿態,用對待“朋友”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和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孩子也一定會回饋給父母更大的驚喜。
不過,要當好孩子的“親密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對孩子身上一些讓你“看不慣”的狀況時,如果你急于按照自己的觀點去糾正,或者指責孩子,就會令孩子反感,甚至激發逆反心理。
此時,聰明的父母會讓自己保持冷靜、客觀,不用獨裁、專制、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待孩子,而是用平等、真誠和朋友般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溝通、探討問題。這樣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聲,也愿意更好地與父母“合作”。
1.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愛孩子
任何教育都應該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重視孩子的自主權,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獨立解決問題。這就要求父母不能總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去做事,而應考慮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把自己與孩子擺在平等的位置。
當孩子與父母有了不同的意見時,有些父母就認為“小孩子,懂什么”,進而全盤否定孩子的意見。這會很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慢慢地,孩子也會關閉心門,不再與父母交流了。這時,父母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就難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們必須學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這句話放在父母身上同樣適用。我們不要總以自己的身份去壓制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而應用民主、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如果父母做錯了,也要能夠像劉墉一樣,放下架子,勇于向孩子認錯,這樣的父母反而更容易獲得孩子的尊重和認同。
2.與孩子之間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是教育好孩子的重要保證。如果彼此不能信任,就會使親子互動出現抵觸和矛盾,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量。這就要求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學會用真誠、正直的行為去獲得孩子的信任。比如,劉墉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就給予了女兒很多信任。女兒半夜三更不睡覺,他也不會像很多父母一樣,對孩子責罵呵斥,而是在提醒孩子后,便將決定權交給孩子,由孩子自己做決定。
所以,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就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信任和空間,讓孩子學著自己安排生活。這樣不但能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自由發揮潛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還會對父母充滿感激,同時也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與父母變成知心朋友。
3.賞識孩子的看法和建議
與孩子相處時,我們經常會碰到孩子就某些問題發表看法。孩子的這些看法在大人看來也許很幼稚,但我們千萬不要因此而駁斥孩子,甚至嘲笑孩子,否則就會扼殺孩子的思考力,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表明他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我們能用賞識的態度對待,并適當給予贊許和引導,不僅能強化孩子的思考能力,而且孩子也會在父母的賞識中獲得被尊重感。
上一篇:只要抓住機遇,你也能創造財富神話
下一篇:喜歡自己,接受你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