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關(guān)系定律——讓對方得到足夠好處,關(guān)系才能長遠(yuǎn)
心理學(xué)上的互惠關(guān)系定律由心理學(xué)家霍斯曼提出,他認(rèn)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而這種交換跟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那些交換原則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自己所得到的多于自己所付出的,但通常付出與得到只有對等才能使這種關(guān)系維持下去。用俗語表達(dá)就是“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根據(jù)這一原理,想要日后有更多人幫助你就應(yīng)該不要吝嗇付出,使交往滿足彼此間的某種需要,才能使這種關(guān)系維持下去。想要為日后鋪設(shè)好前程,就應(yīng)該在今日就努力幫助他人。每個人都不想成為忘恩負(fù)義的人,今天你幫助他,日后就肯定能夠得到他的某種回報。
《權(quán)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宣孟在去絳的路上,看到枯桑下有一個快要餓死的人,就下車喂他食物。趙宣孟給他飲食,并送給他兩塊肉。他行禮接受了卻不吃,問他為什么,他回答剛才吃的食物味道好,要送給老母親吃。宣孟說:“你先把這個吃掉,我另外再給你?!庇谑怯痔嫠⒘艘恍┦澄?,另外又給他兩塊干肉和一百個錢。
這點兒小小的恩惠就使得趙宣孟獲得了他的救助。三年后,晉靈公想要殺宣孟,于是把宣孟叫來一同喝酒,房中埋伏刺客。宣孟得知后逃了出來,刺客在后面追趕,不久一個人追上了宣孟,看到他后大驚:“果然是你!讓我代你犧牲?!痹瓉磉@就是那個枯桑下快要餓死而被趙宣孟救了的人,他返回身與其他的武士相斗而死,趙宣孟卻活了下來。
這就是幫助他人得到的回報。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情感的動物,如果你幫助了別人,別人就會想著把恩惠還給你。想要明天有人為你效勞,今天就要不吝付出,多結(jié)交一些朋友,施予一些恩惠,這樣在鍛煉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得到人心,付出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的前程鋪路。
無論做事還是與人交往,都要站到一定的高度去看待。只有高瞻遠(yuǎn)矚,不過于計較今日的付出甚至“吃虧”,你才可能得到長期的回報。
有個老板,沒有文化,也沒有背景,但他的生意卻出奇的好,而且歷經(jīng)多年長盛不衰。其實他的秘訣很簡單,就是跟每個合作者一起合作的時候,他都只拿一小部分利,把大頭讓給對方。如此一來,凡是與他合作過一次的人,都愿意與他繼續(xù)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朋友成為他的客戶,甚至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只拿小頭,但所有人的小頭集中起來就成了最大的大頭,他才是真正的贏家。
還有一個小生意人,這個人不識數(shù),也不識字。他做生意的方法就是告訴人家他的東西的單價,然后讓別人幫他算出總數(shù),再付給他錢。每次他都是對別人說“我不會算數(shù),您看著給吧”,然后再送給別人一些小東西,但是并沒有任何人欺負(fù)這位不會算數(shù)的憨厚人,因為他把“信任”這種最寶貴的東西給了眾人,人們回報他的也就只有“誠實”。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要吝嗇付出。今日的付出是為了明天可能得到的回報。無論你付出的是禮物、人情、為人效勞還是信任、尊重這些東西,最終都能夠為你的人生積累聲譽(yù)和德行,這些恩惠就會最終為你帶來豐厚的“福報”。
當(dāng)然,施恩、付出也要有度,超過一定的度就可能得到相反的結(jié)果。在施恩、幫助別人的同時,一定不要有“不計回報”的暗示,否則就可能真的變成了一個單純的“老好人”。得到對方的感激,應(yīng)該暗示對方“這點小忙不算什么,日后有機(jī)會說不定你也能幫上我”,有這樣的暗示才可能真正在日后得到幫助。
心理應(yīng)用:
上一篇:順其自然是一種高層次的平靜之美
下一篇:互補(bǔ)定律——性格互補(bǔ)的人相處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