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讀書 自強不息
杰克·倫敦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美國進步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杰克·倫敦出生在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他的父母都是老實、貧窮的農民。當時,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到了日趨腐朽的階段,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貧困。杰克·倫敦的父親和千百萬的農民一樣,被資本主義制度弄得破了產。從此,他們全家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缺吃少穿的貧困生活,這一切使小杰克·倫敦過早地飽嘗了人世間的辛酸。后來,全家人流落到了奧克蘭市,租了一間小房子才安定下來。這段時間,杰克·倫敦終于有了進學校念書的機會。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讀書特別用功。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同學們經常能看到杰克·倫敦一邊走一邊捧著一本書在念。當別的小朋友做游戲的時候,杰克·倫敦就到奧克蘭公共圖書館去讀書,這里的許多藏書使小杰克·倫敦震驚、興奮,他激動地用手撫摸著一本本的書,就像是在向一個個久違的好朋友低聲問候。從此,杰克·倫敦就像一塊海綿,盡情地吸收著這由書匯集的海洋的一點一滴,尤其是那些關于冒險、旅行、航海、探險的書更使他愛不釋手。那些書開闊了他的眼界,打開了他的思路,啟發了他的幻想,把他領到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可是,好景不長,不久,父親的生意又蕭條了,始終找不到一個固定的職業來養家糊口。11歲的杰克·倫敦不得不去當報童,他經常早出晚歸,風里來雨里去,一邊賣報紙一邊上學,終于在14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小學畢業。盡管他的學習成績優異,可是他繼續學習的希望成了泡影,只得進一家罐頭廠當童工。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到達工廠。
后來,17歲的杰克·倫敦又被雇用到一艘船上做水手,到日本去捕捉海豹。白天,他們捕捉海豹,夜深人靜,當人們拖著疲倦的身體進入夢鄉時,杰克·倫敦便一手打著手電,一手拿著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此時的他早把一天的辛苦拋在了腦后。這段時期的海上生活,使杰克·倫敦有機會到世界上的許多港口,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了解千姿百態的社會風情,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和本領,為他以后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航海回來后,杰克·倫敦又去做苦力了。他看到悶熱的廠房、污濁的空氣、不良的營養、繁重的勞動使工人們掙扎在死亡線上。這一切不公平的現象,不僅使他感到氣憤,還使他陷入了沉思。這時,杰克·倫敦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開始尋找對社會、對人生新的認識。
18歲的時候,杰克·倫敦得到了進入中學去念書的機會。他一邊念書,一邊干活掙錢養活自己。他看倉庫、打地毯、給學校擦地、沖洗廁所。同學們經常諷刺他,可是,杰克·倫敦不在乎這些,仍舊刻苦地學習,最終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贏得了同學的尊敬。后來,他考進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他的學習勁頭更足了。為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杰克·倫敦還制定了學習計劃,他要求自己必須學完全部的英文課程和大部分自然科學、歷史、哲學等課程。可是因為家庭生活困難,杰克·倫敦只念了一個學期就又離開了學校。從此,他下決心專門從事寫作事業。經過努力奮斗,杰克·倫敦的小說一篇接一篇地被雜志社、報社采納、刊登。杰克·倫敦的《給貓人》和《白色的寂寥》都是以他的親身經歷寫的。書中描寫的那一群意志堅強、經歷充沛、勇敢無畏的人們,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杰克·倫敦成了一個知名的作家。
杰克·倫敦的成名和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是分不開的。他的生活十分貧苦,有時連房租也交不起。于是好心的朋友就勸他多寫些文章,多拿些稿費,來改變一下貧苦的狀況。可是為了對讀者負責,他經常反復推敲、修改自己的底稿,從不敷衍了事、馬馬虎虎。當朋友不解他的行為時,他解釋說:“如果只從個人的名利出發,粗制濫造,那一定寫不出好作品。好的作品不是從墨水瓶中流出來的,要像砌墻一樣,每塊磚都得經過鄭重地選擇,這樣砌出來的房子才結實牢靠。”凡是到過杰克·倫敦住房的人都會發現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那就是在他家的鏡子縫里插著許多小紙條,在曬衣繩上掛著許多小紙片,墻壁上也貼滿了紙片,簡直成了一個貼滿字條的世界。
原來,杰克·倫敦為了尋找第一手材料,隨時把好的材料和好的字句抄在紙片上,放在家中觸目可及的地方,以便隨時記誦。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必須經過提煉加工,石頭才能變成玉石。我們人也是這樣,在艱苦的環境中自強不息、鍥而不舍地奮斗,才是成功者的必經之路。杰克·倫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真理。
名人箴言
得到智慧的唯一辦法,就是用青春去買。
——杰克·倫敦
上一篇:聰明的張小舍
下一篇:藏杯巧除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