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面前選擇勇敢
在浙江省云和縣石塘鎮嶺足村有一位普通農民名叫李軍利,他7歲時,因得小兒麻痹癥留下了后遺癥,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由于家庭的貧困,年僅14歲的他就被迫輟了學,身體的殘疾,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難。
在六年前,李軍利還是一個負債累累的窮光蛋。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不僅自種百余畝板栗、雪梨、創辦碾石場等,還承包縣林業局兩處板栗基地323畝。2002年,李軍利再次被村民推選為村民主任,板栗園也被縣政府確定為“縣板栗示范基地”。
在2003年,李軍利當選為云和縣第四屆殘疾人代表大會代表。他還被省科技協會評為省級科技示范戶以及干水果技師。李軍利年收入25萬元,在他帶領下,嶺足村步入了小康村行列。
李軍利說:“殘疾人應當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人若沒有自尊、自立的意識,喪失敢于同命運抗爭的信心,也就無從談起自強人生與回報社會。”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軍利16歲開始在社會上闖蕩,但是,只有小學文化的殘疾他,總是被人看不起。在10多年前,李軍利家窮得連買鹽的錢都沒有了。
在1988年,緊水灘建設二級電站的時候,李軍利家正好處在水位線以下。為了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李軍利和村里其他村民一起后靠把房子遷至水位線以上的位置,原本家里就窮,真是雪上加霜。
家里沒錢造房,李軍利只好搬到岳母家暫住,后來東拼西湊借了點錢才搭起一間又矮又暗的茅棚安身。李軍利想掙錢,改變家庭生活面貌。1991年春,全縣上下大搞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開發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李軍利與家人商量賣掉家里必不可缺的耕牛,殺了一頭豬,湊齊了900元錢,上山開發種植板栗。李軍利經過幾個月的起早摸黑、辛勤勞累,種植面積達到了79畝,成為了當時種植板栗大戶。
可是,李軍利嫌板栗的效益來得太慢,掙錢不多,想一口吃一個大饅頭,一餐吃一個大胖子,一夜成為萬元戶,并再次辦起了養豬場,結果卻虧了。后來,再辦磚瓦廠,再虧。最終虧本欠下7萬元債務。
岳母痛心地掉淚說:“軍利真是沒指望了。”
7萬元債務怎么還,拿什么還?李軍利心里盤算著,夫妻去打工,一天掙50元,不吃不喝一年才掙1.8萬元,何時才能還清債務?這時,李軍利真的灰心喪氣了,想不干了。就在走投無路時,李軍利開始漸漸地懂得了沒有科學技術是不行的,牢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走科技致富之路。
在1997年的春天,勤勞致富的意識占據了李軍利的頭腦,俗話說“靠山吃山”。于是,李軍利又重把目光停留在了那片開發的板栗園上,只有科學種板栗才能出好效益,只要勤勞,板栗是不會虧待自己的。李軍利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說干就干,小兩口卷起一條舊棉被,一拎個里搭起一個40平方米的臨時茅棚,吃住都在山上。夫妻倆早出晚歸,還請來縣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自己則刻苦學習,鉆研書籍,從除草、施肥到防病蟲害每個環節都依照科技指導管理。
在科學種果的同時,夫妻倆拼命干,79畝板栗園全部都整理了一遍,鋤頭磨掉好幾把,手上血泡變成老繭,荒蕪的板栗園,經過他倆的辛勤勞動、撫育,或許是老天真的不負有心人,當年就收入4000多元。
第二年翻了一番,第三年板栗正式投入盛產期,產量和效益是連年翻番。在板栗獲得豐收后,2000年,他們又投資14000元,建起了一個板栗苗圃,培育優良品種和40畝的云和雪梨。
李軍利種山種出了味道,經過三年時間的辛勤勞動,79畝的板栗變成了花果山,成為麗云公路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李軍利種板栗已經全縣皆知,由于他肯鉆研技術,善于管理,一分付出,一分收獲。
李軍利家不但因此還清了債,還成了當時嶺足村的致富戶。他身殘志堅,自強自立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因此得到了組織的關心和支持,縣殘聯和鎮政府給予了幫助和扶持。
現在,李軍利不僅是縣殘疾人種養業示范戶,也是鎮村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先后被評為石塘鎮殘疾人先進個人,殘疾人自強模范,先進工作者等。
2001年、2002年縣林業局把車崗嶺足的74畝板栗、雙港的249畝板栗交由李軍利承包管理種植,承包期為25年。2002年又投資50萬元創辦碾石場、挖砂船等,為附近的工地工程建設服務,年收入達25萬元。
李軍利從一個窮光蛋,一躍成為板栗種植大王,他說:“我是一個殘疾人,是黨的好政策扶持我走上創業路、致富路。村民再次選我當村民主任,我要為村民樹立榜樣,起個模范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帶動幫助他們致富,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為殘疾人爭光!”
李軍利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以一個殘疾人之身屹立在村民當中,成為云和縣農村致富的典范,成為殘疾人生活的航標。
遇到挫折,不同的心態常常會帶來不同的情緒和不同的結果。那些選擇悲觀的人,從此變得消沉、氣餒,生活也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而那些選擇勇敢面對的人,則樂觀、充實,經過努力他們很快就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上一篇:抵達成功的彼岸
下一篇:換個角度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