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時,懂得接納并調整自己的心情
華盛頓·歐文說:“氣度狹小就被逆境馴服,寬宏大量則足以把逆境克服。”因此,我們在生氣時不要否認壓抑成悶氣,要懂得接納并調整自己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到“發脾氣”和“生悶氣”,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呢?發脾氣,是指用語言、動作等顯性行為將那些對某人或某事不滿的情緒發泄出來,這是生氣時的外在表現;生悶氣,是指將那些不愉快的情緒壓抑在心里,不外露,也就是賭氣,其實,這就是生氣時的內在表現。雖然從表面上看,無論是“發脾氣”還是“生悶氣”都是生氣,但是它們的表現方式卻大有不同。由于表現方式的差異,將直接導致其后果的不同性,或許,有人認為發脾氣會傷了彼此的和氣,但是,如果我們發泄的前提是為了對方好,傷了和氣又怎樣呢?大量事實證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和睦,如果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情就一味地生悶氣,對方就永遠不知道你的真正情緒是什么,而且,生活中多一些吵鬧也并不是一件壞事。
有一位被大家公認“好脾氣”的人這樣說道:“其實,每次看到令我感覺不好的人和事,我內心都相當地生氣,但是我極力克制自己,不斷告訴自己‘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千萬不要發脾氣’,結果,每一次我都忍耐了下來,可是時間長了,我發現,由于心中悶氣的郁積,我的脾氣越來越大,一點小事就可以讓我的情緒變得無比激動,可又不好當面發作,常常是事情過去以后,我就氣得砸東西。雖然我是公認的‘好脾氣’,但是,好像我已經陷入了惡劣情緒的旋渦了。”也許,總有一天,這位“好脾氣”先生會忍不住爆發,而到那時他自己也成為了悶氣宣泄的陪葬品了。
小萌剛剛大學畢業,尚不懂得如何討上司歡心、如何恰當處理同事關系,但是,當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的時候,父親這樣告訴她:“丫頭,公司不比家里,在家里,我和你媽媽都會讓著你,你生氣了可以砸東西,大哭,甚至大罵,但是,在公司是絕對不行的,凡事需要忍耐,這樣你才能贏得上司和同事的喜歡。”小萌點點頭,踏著歡快的腳步走進了公司大門。
可是,兩個月不到,小萌的腳步就變得無比沉重了。似乎自己在公司真的做得很好,大到公司老總,小到清潔阿姨,都對小萌十分喜歡,因為小萌的臉上時刻掛著笑容,從來不生氣,從來不指責誰。同事都忍不住夸贊小萌:“你的脾氣真好,剛才這件事明明是主管自己疏忽了,他那樣責罵你,你還是笑著面對,換了是我,早就和主管對罵起來了。”小萌笑著點點頭,心里在想:我的脾氣也不好啊,當時,我就想拿著文件朝他臉上砸去了。可是,這畢竟是公司啊,不是在家里,這里不是自己撒野的地方。于是,在這樣每天都需要偽裝笑臉、強忍怒火的日子,小萌感覺很累,每次回到家里,小萌都忍不住發泄一番,心中的苦悶不知道向誰訴說。終于,在難忍之下,小萌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心理咨詢室的大門。
其實,人生在世,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哪怕是一家人,也免不了“鍋碗碰瓢盆”,于是,有人會生點氣、發發牢騷,這是很正常的。在生活中,看不慣某些人和事,偶爾鬧點情緒,埋怨,指責,這都不足為奇。而最不能接受的一種狀況是,不聲不響將不滿情緒憋在肚子里生悶氣,而且,生悶氣是一種極壞的生活習慣,不僅消耗自己的精力,而且會引發疾病,影響身心健康。在三國時期,周瑜一個人生悶氣,結果白白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這說明喜歡生悶氣的人能力不夠強,不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一些謀略。
當然,生氣、發怒并不是一件壞事,畢竟人有七情六欲,如果總是強制壓抑,這樣怒氣就會變成悶氣,這樣反而容易爆發崩裂。如果能夠釋放心中的怒氣,發泄不滿情緒,解除煩悶,反而使身心感到輕松愉快。在某些時候,該發脾氣就發脾氣,不需要壓抑自己的情感,因為不適當的壓抑,很有可能形成生悶氣的習慣,結果會適得其反。不過,生活中的我們應該少生氣,不能常生氣,如果真的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那就痛痛快快地發泄出來,這樣有利于情感的釋放,有益于身心健康。
現在,一些國外專家研究表明,發脾氣比生悶氣好。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發脾氣有損自己的修養和形象,似乎這是一件傷大雅的事情。但是,科學家卻對此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當人感到氣憤而想發脾氣時,如果能夠即刻宣泄出來,會有利于自己的身體健康。其實,生悶氣對我們的身體有極為嚴重的傷害:一方面,經常生悶氣不利于心臟的健康;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引起大腦內的激素變化。對此,專家建議,與其悶在那里自己和自己生氣,不如宣泄心中不滿情緒,懂得接納生氣的自己,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這樣會更有效地減少外界環境對人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上一篇:心態積極使人生光彩
下一篇:心門的鑰匙掌握在你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