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問題的尺度,避免尷尬
肖云今年25歲了,按理說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可是肖云非常挑剔,始終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對象。于是她的婚姻大事就成了父母的心事。二老托人四處打聽介紹,后來在鄰居王大媽的介紹下,肖云與一個老師見了面。第一次在公園門口準時約會。小伙子多少有些靦腆,因為平日里很少跟女生打交道,第一次約會也不知道說什么。肖云接觸的男生不少,但是畢竟對方也是剛剛認識,也不知道該說什么。于是雙方持久地沉默著。
肖云想問個問題,打破沉默,于是她問:“你談過戀愛嗎?”小伙子一臉的驚恐,搖了搖頭。雙方再次陷入沉默。
過了幾分鐘,肖云再次提問:“你工作輕松嗎?工資多少錢啊?”小伙子支支吾吾說了幾句,就找了個借口走了。
從那之后,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原來男方對肖云問的問題很反感,覺得她是個只看錢的人。就這樣,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毀了一次會面。
向對方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兩個人關系還很陌生,就不適合問一些過于深的問題,因為對方不回答似乎不禮貌,回答了又對你沒有信任感,覺得自己不安全。所以,在提問之前,一定要想一想,問這樣的問題合適不合適,如果覺得不合適最好別問,問了只能徒增雙方的尷尬。那么,在具體的提問中,如何才能把握好提問的尺度呢?
1.適當的身份提適當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一樣,問問題的時候,也要適當地考慮清楚,這個問題是不是你們之間目前的關系所能問的。比如故事中的肖云和小伙子之間,雙方還很陌生,就問收入,顯然不合適。這個問題如果到了雙方已經熱戀之后再問,也沒什么不可。只是雙方剛剛認識就問這么隱私的問題,一下子將兩人之間的距離拉了很近,對方自然受不了。所以,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明確你和對方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關系熟了,可以問有點深度的問題。如果雙方關系還很陌生,最好不要問過于隱私的問題,這會讓別人感覺到沒有安全感。
2.不宜問對方不知道的問題
在向別人提問的時候,一定要事先想一想,對方能否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覺得能回答,那么提問,對方自然很高興為你解答。但是如果對方不能回答,你卻問了,會令對方尷尬,這就失去了提問的價值。比如你問一位醫生:“去年發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這個問題對方很可能答不出來,因為一般的醫生誰也不會去費神地記這類數字。要是對方回答說“不太清楚”,就不僅使答者有失體面,問者自己也會感到沒趣。
3.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有些人總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回答,總是沒完沒了地發問,讓人厭煩。問問題的時候,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如果對方不愿意回答,或者不愿意多說,那就適可而止。比如,你問對方住在哪里,對方回答說“在北京”或者說“在香港”,那么你就不宜再問下去。如果對方愿意讓你知道,他一定會主動詳細地說出來,而且還會說“歡迎光臨”之類的話;否則,別人便是不想讓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問了。此外,在問其他類似的問題如年齡、收入等的時候,也要注意掌握問話尺度,要適可而止。
4.提問必須掌握最佳的時機
提問并不像逛大街、上自由市場那樣隨時都可以進行。有些提問時機掌握得好,發問的效果才佳。兩個過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相遇了,互相詢問:“你們單位怎樣?工作還順利吧,談戀愛了嗎?”顯得既親熱自然,又在情理當中。中國人見面打招呼都喜歡問一句“吃了嗎?”如果這話用在吃飯時間前后,倒也無妨,但如果下午三點左右在公共汽車上遇到熟人也問這么一句,就難免讓人感到有點莫名其妙。
上一篇:引導對方說“是”的語言技巧
下一篇:把握說話時機,影響對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