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逐漸獲得對方認可
登門檻方式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其實,在日常交際中,所有人都有一種在他人面前保持形象一致的心理需求,他們不希望自己被看作是反復無常、莫名其妙的。基于人們這樣的心理,我們需要巧妙利用等門檻效應,一步步說理,令對方欣然接受。
豆豆早晨喜歡賴床,每天早上到了八點才起床,爸爸向豆豆提出了要求:“以后每天早上提前兩個小時起床讀書。”豆豆聽了立即表示抵觸。媽媽見此情景,用商量的語氣說道:“那先每天提前十五分鐘起床好嗎?”豆豆聽了馬上就答應了。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又提出再提前十五分鐘起床的要求,豆豆也很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豆豆完全做到了每天提前兩個小時起床。
在這里,媽媽所使用的心理策略,就是典型的登門檻效應。比如,對一個推銷員來說,當他可以令顧客打開門,跟顧客展開交談時,其實,他就取得了一個小小的進步。在這樣的情況下,假如他能夠說服顧客看一看他的產品,那么,他就可以再提出“購買產品”的要求,而且,這樣的要求很有可能被滿足。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在1966年做了這樣一個現場實驗: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同樣都是豎牌的要求,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為什么呢?原因在于當你向對方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時,對方難以拒絕,否則,就顯得太不近人情了。于是,一旦接受了這個請求,就仿佛跨越了一道心理上的門檻。當再次提出較高的請求時,這個請求和前一個請求有了繼承的關系,對方就容易順理成章地接受。
在鐘表店里,一只組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只老鐘的當中,其中一只老鐘對小鐘說:“天啊,這么小的鐘等你一年走完3200萬次恐怕便吃不消了。”小鐘吃驚地說:“要走那么多次,我可辦不到。”另一只老鐘說:“別聽他胡說,你只要每一秒‘滴答’一下就可以了。”小鐘將信將疑地說:“這么簡單嗎?”就這樣,小鐘很輕松地在每秒的“滴答”聲中,不知不覺走完了一年,他回過頭一算,果然擺了3200萬次。
登門檻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當我們需要向對方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要求時,可以先不直接提出,因為這個要求很容易被對方所拒絕。在這時,我們可以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一旦被答應,再提出那個較大的要求,這時候才會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性。當我們在說服對方的時候,也需要靈活運用這一效應。
1.“哪怕……也好”
心理學家D.H.查爾迪尼代替某慈善機構做一次募捐活動,他對一些人說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結果這些人的募捐要遠遠高于另外一些人。當我們向對方說出“哪怕……也好”的時候,就會產生登門檻效應,使得對方欣然接受我們的請求。
2.先提出小要求,再提出大一點的要求
在生活中,當我們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不妨先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假如你是糖果店的營業員,你可以說“這是我們店剛進的新品種,清甜可口,甜而不膩,請您隨便品嘗,千萬不要客氣。”對方在“恭敬不如從命”的心理狀態下品嘗了糖果,這時候你再提出“購買”的要求,對方一定不會拒絕的。或許遇到困難的時候,溫柔地說“這個問題我不是很理解,你可以幫幫我嗎”,然后再問“那這個問題也可以幫我看一下嗎”,假如對方沒有拒絕,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上一篇:黑棉被
下一篇:不要問沒有意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