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地、做飯、穿衣,一切都有意義
我原來很少做家務,不是忙,而是因為傲慢。我賺錢養家,沒要過先生一分錢,憑什么還要干家務呀?我從小要強,只要我手里有錢絕不跟別人要。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我不僅沒穿你吃你的,還給你攢下了多少物質財富,憑什么還做家務呀?自己時間充足,有錢有閑,那是我有本事。
后來學習了傳統文化,一位老師講,如果你用感恩心、恭敬心做事,做什么都很快樂。又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無事不樂。我就想試一試,回家以后我第一次認真擦地,擦完了看著光潔如新的地板,我忽然哭了。真的,那一刻,我覺得和地板相處比和人容易多了。你擦一遍、擦兩遍,它回報你的笑容就不同。你的每一份勞動與付出,地板好像都能收到。人呢,你為他做些什么,人家未必喜歡,馬屁拍不對還可能被踢一腳。地板不會這樣,你擦它,它就對你笑,而且整個屋子頓時都陽光燦爛,包括整屋子的家具好像都在表揚你。
原來擦地是我最不愿干的活兒,甚至覺得是負擔。先生沒別的要求,只要回家地是干凈的,飯做沒做好沒關系,所以我常叮囑我們家阿姨,每天至少要擦一遍地。學習了傳統文化,知道這樣消福報,阿姨也不敢請了。趕上辦公室拆遷,我只能天天在家,擦地就成了我必干的活兒了。以前是把家務當作負擔,所以從沒有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只是不得不干,帶著無奈在干,自然也沒有什么品質而言。但從那次以后就不一樣了,我和我們家地板的關系非常好,每次出門前只要有時間,我都要認真擦一遍地,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
現在我們家地板也不用每天擦,一周也不一定能整個擦一回,但時刻光亮如新。先生夸贊我擦地的功夫見長,我就笑笑。我開始懂得維護了,懂得尊重地板了,也可以說我改變了對地板的態度,看到哪里臟了就馬上擦一下,也會經常檢查拖鞋的底子是不是該刷一刷了。生活就這么變了。我開始體會到制心一處、無事不樂是真的了,帶著一份恭敬心、感恩心做事真的不一樣。
做飯也一樣,我會無比小心地把菜倒到鍋里,生怕菜哪里不舒服。刷牙的時候洗手池臟了,就像看到自己孩子的臉臟了一樣,會小心地幫它擦干凈。我的生活簡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誰不讓我干活,我都不樂意,我愛上了勞動。先生原來抱怨最多的就是天下最懶的女人被他娶回了家,現在雖然沒有夸過勤快,但常說媳婦歇會兒吧。于此我才真正體會到馬克思為什么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是第一需求。因為勞動帶給你的滋養,真的勝過名利權情。原來勞動的每一刻你都可以是快樂的,不會覺得累。后來我跟一位心理咨詢師開玩笑說,再這樣下去,我該找你咨詢怎么擺脫勞動上癮癥了。以前我找她咨詢過怎樣愛上做家務。
真的,當你內心快樂的時候是特別愛干活的,根本不會偷懶。我們之所以認為勞動是負擔,一方面是對勞動有錯誤的認知,比如覺得掃大街是下等工作,代表這個人各方面都不行。其實工作無貴賤,每份工作都可以是對生命的滋養。另一方面,我們內心不快樂,背著很重的心理負擔,所以總覺得累,一做點什么就覺得委屈。心理負擔越重,人就越不愿意勞動。認識到這些,遇到那些“懶”人,“懶”親人,你根本不會指責他們,反而會體諒他們,會用悲憫之心深深憐惜他們。
伴隨著這種體驗,自己的生活品質也越來越高。以前跟同學比吃苦、比簡單,我喜歡;要說品質、品味、藝術、神韻,我就頭疼,覺得那些繁文縟節麻煩死了。優雅與品味仿佛離自己很遠。比如穿衣,以前很不講究,不注重穿戴,都是朋友穿什么我覺得好就問哪里買的,自己直奔商場買了就回來。有一段時間好朋友會給我買好直接送到門市上,店員直接把錢給她,我需要添置什么衣服根本不需要和我商量,穿什么都行。我個人的審美觀常常遭到質疑,別人說什么東西最難看,我們薛老師一眼準能相中。后來去學校工作,因為不會穿著打扮常讓學校覺得很沒面子,專門找裁縫負責我全部的衣服。記得有一次我們董事長無可奈何地對我說,薛冰,你知不知道,紅配綠賽狗屁,你穿件紅衣服綠裙子就敢出門呀!總之,以前活得比較馬虎,自己品質不高,審美標準不高,有時說得還很難聽,你不自信了吧,自信的人哪用這樣?要不就是以色事人,豈算好漢?女權思想比較嚴重,覺得哪位女同胞憑穿戴取悅男性就簡直給我們女同胞丟臉。
自從重新認識了和自己的關系,知道身體原來是天地父母和爸爸媽媽送給我們的第一件禮物,在這個物質世界是我們最近的因緣,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她,我開始關注自己,哪件衣服我的身體和精神都喜歡,不僅要舒服,而且穿上它心情要好。我開始有選擇了,不再穿什么都行、交給別人做主了。
現在開始逐漸將自己常年掛在柜里的衣服拿出來穿。我們追求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體現在哪里?有能力、有機會為別人服務。那一件衣服呢?我想它也一樣,你一直把它壓在箱子底,就像我們被冷落在一旁沒人理一樣。我開始從心里憐惜它們,也感謝它們和自己的緣分。最重要的是我體會到衣服可以沒有我,可我離不開衣服的幫助,并且也體會到愛護身體不是空話,愛護萬物也不是空話,要將它們巧妙集合在一起。我開始認真研究滿衣柜的衣服,穿上去自己覺得不舒服的,我就和它告別,送給與它有緣的人。
有一次我去商場,被一件紅棉襖吸引住了,店員說這件衣服等它的主人好久了,我忽然覺得我就是它的主人,高高興興就把它買了,后來發現我穿它的幾率特別高。真的,生命忽然就變成了一場一場的約會,包括每件衣服,仿佛都是赴約而來。我們喜歡的東西會用很久,有位朋友的一件裙子已經穿了10多年了,看上去一點也不顯舊。并不是一定要買多好的東西,珍惜所有的用品,善加保護,盡力讓它們的使用壽命長些,才能物我兩宜。俗語中有“越老的衣物越養人”的說法,我們當地孩子一出生,第一件衣服都是用家中最老的老人的舊衣物改的,說有保護作用。這不是迷信,使用越頻繁的東西越平和。就像新的被子雖然暖和,可也容易讓人上火一樣的道理。所以東西沒怎么用就扔掉,是浪費資源,什么都用新的對自己也不好。
除了家務、衣著,我開始在平常生活里的一切活動中尋找這種快樂。做飯,看著那些菜在鍋里一點點發生變化,你加一點什么東西進去,它就發生一些什么變化,覺得人生也不過如此。原來我跟先生都不愛干活,干活也很急躁,這邊菜還沒切好呢,那邊油都快著火了。先生說,你能不能菜切好了再倒油啊?我說時間就是生命,菜“嘩”一下就倒進去了。做一頓飯就像打了一場戰役,廚房里亂七八糟,一片狼藉。
現在不同了,我會認認真真去做,心里一點兒也不急了,特有耐心。做飯再也不是負擔了。有一天我揉面做饅頭,先生說,你怎么揉這么久?我說我正享受呢,和面就像撫摸嬰兒的臉一樣,特別柔軟。他揉一揉說,真的,揉面比拉你的手還有感覺呢,像談戀愛的感覺。現在揉面這種活兒,人家根本舍不得讓我干,每次都盼著我們家蒸饅頭,為的就是要享受揉面的過程。你說,這樣蒸出來的饅頭能不好吃嗎?
包括吃飯也一樣,每一粒米在嘴巴里跳舞的感覺真好。細細品味每一粒的飯香,那種感覺真的很舒服。洗澡也一樣,細細去體會水淋在身上的感覺,能夠感受到萬物傳遞的愛。我想,這就是為什么圣賢反復教導我們要安住當下,安住當下,生命的品質就會出來。生命如果追求的是快樂,就是在每一件事情里找到快樂,再把這種快樂惠及周邊的每一個人。快樂在哪里?合一就是愛,合心即歡,快樂就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安住當下就是與萬物合一,而與萬物合一的核心是制心一處,帶著恭敬心、感恩心做好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
后來我就想,是什么讓原來的自己遠離了這種來自生活點點滴滴的快樂呢?最主要是觀念的問題。我曾經問兒子,你覺得做一個媽媽的核心是什么?媽媽做到哪點就行了,或者你最希望有一個什么樣的媽媽?結果兒子回答說,他最希望有一個快樂的媽媽。我說,我能夠生活得很好,可是不快樂。他說媽媽,你活得不快樂多不值呀,不如你也去新西蘭旅游吧。兒子初二那年去過一次新西蘭,他說新西蘭真好,每次做夢都還在新西蘭。我說,我不賣書你拿什么交學費啊?他說我給你規劃一下,你可以半年賣書、半年旅游,這樣你一生還可以游遍全世界。
那時候從表面上看,我的生活什么也不缺,可是兒子的話確實很對,就是缺快樂,擁有的一切有什么值得高興的?我也總覺得生命不應該是這個樣子,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又不明白。要做多大的企業,做出多大的成就?仿佛也不是。后來在一位老師的啟發下才知道是自己對快樂的定義錯了。再深一層,與其說是對快樂的定義錯了,不如說是對生命意義的定義錯了。生命的意義不是要有多少人感激你,多少人贊嘆你,是要打破自己不符合現實的期待,快樂、安心地過好平凡的生活。不是超越平凡,而是甘于平凡,然后把這種快樂和安心惠及周圍的人。自己覺得做什么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有利于大家心靈的凈化,又力所能及,充滿興趣,盡力去做就行了。
原來我為什么不愿意做家務?因為我覺得,這一個小時用來談一筆生意,把賺到的錢用在幫助別人上,不比在家做一個小時的家務更有意義嗎?其實我是在追求得到別人的感激。這樣的認識是似是而非的。如果你不快樂,你帶給別人的是什么?在這個社會傳播的又是什么?可能只是緊張而己。重要的不是做的內容,而是做的心態。你能夠為這個社會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一個快樂的人,再將這種生命的喜悅傳播給周圍的人。
生活本來就是由很多平凡而瑣碎的小事組成的,如果你連這些小事都不肩去做,又能成就什么大事?我慢慢明白了,就是這些小事讓我們與生命的源頭合一,讓我們去體會與萬物的關系。這些都是解決我們生命的第一個層次的孤獨的途徑。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擁有怎樣的成就,在于活出生命的品質,時刻生活在感恩中,時刻擁有喜悅、安詳的心境。
即便談一筆生意比做一個小時的家務經濟利益要高,但好事也不能夠24小時去做。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能夠在輕輕松松做家務、做小事的過程中休息和滋養自己,做大事的時候才能夠做得更好。稻盛和夫老先生說,領導應該具備的三種心態就是平等、謙卑和悠閑。一個領導如果太忙于應付的話,覺察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就差些。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能夠閑下來的領導才有未來。
適當作些小事也有利于頭腦的放松。有時遇到什么事理不出頭緒,我就做一些家務,比你干坐在那里等,靈感來得要快得多。往往活兒干完了,思路也有了。這些講課稿能夠寫完,真的要感謝我們家的地板、廚房。
光認識到這些還不夠,還需要在生活中逐漸去體會。核心非常簡單,就是練習身心合一。古德說:擔水砍柴,無非是道。單單先把吃飯、說話在生活中落實好,生命就會有不同意義。
上一篇: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下一篇:停止改變外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