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公共場所,大都有“禁止高聲喧嘩”之類的標示,據說這是中國特色。有外國人說,中國人的嗓門特大,說話跟吵架似的。其實,嗓門大不是什么毛病,聲若洪鐘總比細喉尖嗓要好。但要看你那鐘怎么敲,在什么場合敲。亂敲,就是噪聲。
我基本是一個天天坐公交車的人。公交車無疑是一個公共場所。乘坐公交車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常坐就不免遇到熟人,見面總要說話,打個招呼,進而聊上幾句,低聲慢氣,怕擾了別人,這體現了人的文明素質。而在這樣一個需要安靜的場所,卻總不乏旁若無人者。
兩個約有二十幾歲的女孩子勾肩搭背嘻嘻哈哈撞上車來,相挨坐在我后面的座位上。一個嗓音極尖銳,聲音細長且鋒利,如一根針直刺我的耳鼓;另一個略粗陋,帶一點沙啞,穿透力卻極強。看來她們在馬路上沒有聊夠,等車的間隙里也沒有聊夠,上了車永遠也說不完的話就像順流而下的瀑布,準備全部傾瀉在車廂里了。她們抨擊單位的領導,奚落一起上班的同事。一個說她的父母古板,總是看不慣她;一個說她的父母太老實,總受人欺負。這個說誰誰穿的衣服特老土,那個說誰誰講的笑話特爛……聊得興起,全無節制,把閨中秘事竟也捎帶些出來。尖聲的,語速之快,令人耳不暇接;沙啞的,音域寬厚,如一架飛機在頭上盤桓。如此聊了一路,旁若無人。
“喂!”一聲震喊,司機急忙踩了剎車。
“我在車上呢,你在哪里?”有人打手機,虛驚一場。
“不行!今天無論如何也得把貨送下,不然你他媽就別回來見我!……奶奶的,我就不信這個邪了……你是豬啊?知道豬八戒他爹是怎么死的?你他媽給我聽著……”
一車人面色肅然,似乎電話那邊被訓斥的是自己。
這是一個坐公交車的旁若無人的老板。
旁邊有一個人跟我一樣緊皺著眉頭,我們用眼神悄悄交流著,我從他的眼神中能讀出他的疑問:現在的人是怎么了?如此旁若無人,公共道德意識哪里去了?
我終于到站了,與身旁那位志同道合者點頭道別,然后逃也似地跳出了車門。
車子開走了,可這些聲音還在我耳邊繞著,久久不肯離去。
梁啟超先生在《論道德》中說,“人人獨善其身,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不可缺之具也。”文明,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體現,如果不注重這方面的修養,言談舉止往往會信馬由韁,不顧及環境因素和他人的感受,那么,你就會常常被他人反感和不齒。“相善其群”也就無從談起。中國向來是一個以文明著稱的國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自覺地從最基本的文明舉止做起,才無愧于“文明”這個美稱。
(辛國云)
上一篇:論“吾日三省吾身”
下一篇:謙卑的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