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內心最明亮的光芒是什么?——信仰!
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什么?——信仰!
——題記
2016年5月10日下午2:30,濟南五龍潭公園,山東作協紅色采風活動在這里啟動。
一種激情在那一刻被熊熊點燃,一種豪邁自那一刻開始激蕩心間。
我滿懷莊重和敬意,向著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兩位烈士的雕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走進中共山東省委領導機關舊址,開始一段穿越時空的朝拜。
當天下午,在從濟南去劉集的路上,一片麥田映入我眼簾。那么大的一片啊,整整齊齊、平平展展地鋪開在廣袤的大地上,驚訝得我差一點就要叫出聲來。真的,我已經有好多年好多年沒有看到過這么大面積的麥田了。
一看到麥田,一看到麥子,我的心里就涌起一種特別熨帖和踏實的感覺——是麥子天天喂養著我們。
就像,黨的恩澤時刻沐浴著我們。
一
走進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劉集村,我的腳步放得很輕很輕。
建于1925年的劉集黨支部,是山東乃至全國建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是全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紀念館。
這個魯北地區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承載了太多的記憶。一段血與火的歷史在我眼前徐徐打開,帶著尖銳的吶喊和呼嘯。
一段狹窄的地道,一盤平常的土炕,一盞塵封的煤油燈,目光所及,一切都顯得那么安靜,可這安靜的背后,卻蘊藏著多少的不屈抗爭和血雨腥風。
而一本《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在這片土地上締造的傳奇,更是讓人感慨萬千。
1926年春節,在濟南工作的中共黨員劉雨輝與同鄉延伯真、劉子久回鄉探親,把一冊《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帶到了劉集黨支部。
這本由早期共產主義者陳望道翻譯、1920年8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從上海到濟南,又從濟南到劉集,走過萬水千山、風塵仆仆地來到劉集后,就立即落地生根,成為啟蒙革命思想、指導革命斗爭的一盞明燈。
劉良才,這位中共劉集支部第一任書記,從此就把這本《共產黨宣傳》當做了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寶貝”。
國民黨為了撲滅這即將燎原的星星之火,頒布了很多法令,下決心要把《共產黨宣言》扼殺在搖籃之中,明確指出凡保存《共產黨宣言》者殺無赦。劉良才明知國民黨的窮兇極惡,卻還是下定了“頭可斷,血可流,《共產黨宣言》不能丟”的決心,冒著生命危險把這本《共產黨宣言》藏在了自己家里,想方設法躲過了敵人的數次搜查。
1931年,省委調劉良才到濰縣擔任中心縣委書記。臨行前,劉良才把《共產黨宣言》交給了劉集黨支部委員劉考文,并千叮嚀、萬囑咐,要他一定好好保存。劉考文當然知道這本書的意義所在,立下了“人在書在”的錚錚誓言。為把《共產黨宣言》保存好、學習好、傳播好,劉考文有時把它藏在糧食囤底下,有時把它封進灶頭,有時轉移到屋頂脊瓦下面,有時甚至藏在鳥窩里才能躲過一劫。
1932年8月,“博興暴動”失敗,廣饒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劉考文意識到自己可能被捕,考慮再三,決定把《共產黨宣言》托付給忠厚老實又不太引人注意的共產黨員劉世厚保存。不久,劉考文被捕,劉良才在白浪河畔英勇就義,劉世厚把《共產黨宣言》作為對革命戰友的深切懷念,對未來革命勝利的憧憬和希望,用油紙嚴嚴實實包裹好,放進竹簍,在床底下或屋山墻雀眼里東躲西藏。
1945年1月28日,駐扎廣饒的日軍血洗、火燒劉集村,已經逃到村外的劉世厚心里惦記著《共產黨宣言》,冒著極度危險又偷偷潛回村里,在滾滾濃煙中爬上屋山墻,從雀眼中把盛放《共產黨宣言》的竹筒搶了出來,揣在懷里,悄悄遁出村子。這本《共產黨宣言》再一次死里逃生。
歷經重重磨難,《共產黨宣言》終于得以保存下來。它閃電一般刺穿了層層黑暗,照亮了蒼穹和大地,給廣大受苦受難的窮苦百姓指明了方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種一旦在這里點燃,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可抵擋的燎原之勢,并最終與全國人民一道,徹底燒毀舊世界,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1975年1月,已經身患重病的周恩來總理見到了《共產黨宣言》最初中文版翻譯者、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拉著他的手熱切地詢問:“《共產黨宣言》最早的譯本找到沒有?這是馬列老祖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找不到它,是共產黨人的心病啊!”陳望道看著總理期待的目光,遺憾地搖了搖頭。此后不久,周總理和陳望道先后與世長辭。此事遂成一件憾事。
1975年5月,廣饒縣在全縣大規模收集革命文物。5月22日,劉世厚老人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走進他的老屋,爬上土炕,找出木匣,揭開包皮布,將幾層早已褪色的油光紙慢慢展開。
那一刻,所有在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歷經半個多世紀崢嶸歲月的《共產黨宣言》稀世珍本——首版中文譯本就這樣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它的出現,了卻了周總理的一大遺愿,也告慰了它的譯者陳望道的在天之靈,并且填補了革命史料的空白。
在劉集全國第一家《共產黨宣言》紀念館,近距離地聆聽、觀看、感受著這本首版中文譯本《共產黨宣言》的艱難、曲折歷程,以及劉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我的眼睛,禁不住濕潤了。
二
拜訪莒縣建國前老黨員群落,是這次采風的一大期待。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在這方不到兩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涌現出建國前老黨員13341人,其中僅一個夏莊鎮,就有建國前老黨員1640人。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所以,在去莒縣的路上,我始終懷著一種朝圣般的情懷。
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呢?他們的身上,究竟流淌著怎樣的血液?
帶著滿腦子的問號和莫名的興奮,5月13日上午,我們終于見到了這個英雄的群體。
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盧翠秀,17歲入黨,今年已經87歲,有著整整70年的黨齡。從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里一路走來,她時刻用對黨的無限信任和忠誠詮釋著自己的一顆赤子之心。如今雖然已是如此高齡,她卻仍然擔任著楊家溝村的黨支部書記。這個擔子,她已經挑了34年。在鄉親們充滿期待和信任的熱切目光里,盧翠秀帶領大家自力更生、自強不息,走上了一條架橋、辟路、治水、栽植果樹、發家致富之路,讓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1989年,盧翠秀被推選為成為“沂蒙精神”代表人物,1990年當選全國農業勞動模范,1992年受到黨中央主要領導親切接見。2014年,已經85歲的盧翠秀打算退下來,把重擔交給年輕一代,可是沒承想,她卻又一次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孩子們勸她不要再干,盧翠秀說:“既然大家還需要我,我就不能停下來。比起戰爭年代的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現在為黨干活很容易,我還能干的動。”盧翠秀的老房子就在村頭,三間草房整潔清爽,一方小院果木飄香。屋內,滿墻的獎狀、榮譽證書和老照片,向人們訴說著這位老黨員70年的忠誠和勤勉。
莒縣青峰嶺水庫,庫容4.1億立方米。誰能想象,這么大的水庫,僅靠肩挑人扛小車推,1959年從動工到完工僅用了8個月時間,參與建設的老黨員達到1600多人。人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老黨員曹建竹在大壩合龍時站在冷水里指揮,衣服和鞋子都凍在身上脫不下來,連續三天三夜沒合眼,直到暈倒在工地上。鄒茂英是“鋼鐵姑娘排”排長,她一車推四個簍子,一天最多時推60多車,一般的男同志都比不過她。
在莒縣,許多老黨員都有擔任村干部的經歷,職位雖不高,許多事卻可以“自己說了算”。但老黨員們始終把手中的權力看作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堅持秉公用權,從不以權謀私。老黨員劉太源曾擔任村支書多年,其間先后有4個上大學、招工名額分到村里。面對這些讓人夢寐以求的機會,盡管自己的5個子女都符合條件,他卻全部給了他人。有人說他傻,他卻說:“共產黨員需要這種傻。”有一次劉太源的妻子生病無錢治療,有人勸他先借集體的錢應個急,等秋天分了糧食賣了錢再還上。他堅決不同意,最后把自家的房梁鋸下來賣掉才勉強湊夠妻子的治療費。直到2012年去世,劉太源還住在那座沒有房梁的屋子里。
不僅公而忘私,這些老黨員還處處率先垂范。
夏莊鎮北汀水村老黨員趙英武,2009年村里通街修路,他半新的房子正處在規劃的主街上,在沒有安置房的情況下,他帶頭拆掉了房子。為什么沒有房子住還要拆?“我是黨員,周圍的群眾都看著我。我要是不拆,不就成了絆腳石了嗎?”趙英武說。
董永明,1927年生人,1947年入黨,參加過淮海戰役,先后三次負傷,復員后多次拒絕國家安排他到銀行、供銷社等部門工作的機會,甘愿回村當了一個農民。他的老伴楊秀芬也是抗戰期間入黨,因為黨員關系沒有轉過來,就脫黨了。近幾年國家對建國前老黨員進行生活補助,有人勸他去給老伴找找,他卻說:“找什么找?現在有待遇了就找,算什么事?不只這事,就是以后再有什么更好的待遇都不能找。我們應該有這個覺悟。”
在莒縣招賢鎮,建有一個“老黨員紅色群落”展覽館,1018張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的影像在這里定格。
除卻泥土的湮沒,拂去歲月的塵土,隨著一張張發黃的入黨志愿書,一張張溝壑縱橫卻樂觀豁達的面容展現在人們眼前,一組組樸素老黨員的群像也越發清晰起來。
入黨是為了什么?
“為了打鬼子。”
“打土豪分田地。”
“共產黨能救中國。”
……
這些老黨員的回答很樸素,我們得到的答案也不盡相同,但這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的觀點從未改變過,他們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從沒違背過自己的初心。
在日照,有一種植物叫巴根草,特別耐澇耐旱、耐熱耐寒,即便是上面的莖葉沒了,根還緊緊地“巴”著土地。
這些建國前老黨員,不就是這樣的巴根草嗎?戰爭時期他們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們默默奉獻,用一生詮釋著共產黨員信仰的力量。
他們是一棵棵不起眼的巴根草,也是一片片絢麗的紅色晚霞。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一心向黨、一心為公、用心實干、清心律己、熱心傳承”的本色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挺拔的脊梁。
這種本色精神,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來自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真誠召喚,來自血雨腥風革命斗爭的千錘百煉。
三
八百里沂蒙, 群山連綿,戰爭年代曾是山東根據地的中心所在。
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一個英雄的故事;每一道溝,都流淌過革命烈士的鮮血。他們的赤膽忠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中,矗立成一座座巍峨的豐碑。
孟良崮戰役,是一場注定要被載入史冊的偉大戰役。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經過浴血奮戰,在孟良崮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及援軍一部共32000余人,并擊斃該師師長張靈甫,一下子扭轉了整個華東戰局。
而我軍,也有12000多人傷亡。
戰斗的慘烈驚天地、泣鬼神。
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可是行走孟良崮,我依然能聽得到那漫山遍野的廝殺聲。
密集的槍林彈雨里,那一個個猛虎一般奮不顧身的身影,在我眼前不斷閃現。
孟良崮的高度,不惟地之海拔,更在于它象征了一種精神。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的紀念堂里,面對著61813位烈士的英名,我的心生疼生疼。那每一個名字,都代表一個鮮活的生命啊。
烈士陵園的墓區里,有開國首席大將、孟良崮戰役的主要指揮者粟裕的骨灰撒放處,還靜靜地安葬著羅炳輝、王麓水、漢斯·希伯、張元壽、劉炎、常恩多及陳明、辛銳夫婦8位革命烈士。
他們,不論是將軍還是普通的戰士,都是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堅定信仰的人。
而在他們的身后,是無數有著同樣信仰的人。他們當中,有軍人,也有老實巴交的農民;有黨員,也有普普通通的群眾;有血氣方剛的漢子,也有看似羸弱關鍵時刻卻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人。
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們心懷崇高的信仰,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交給了黨和人民。
“誰報名參軍,我就嫁給誰!”
“寧可離婚,不能退黨!”
“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鞋,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
這是一種怎樣的信仰和力量!
請看這樣一組數字:抗戰期間,沂蒙根據地有人口420.23萬人,參軍20.15萬人,支前121.56萬人,為國捐軀10.04萬人;群眾做軍鞋515.76萬雙,做軍衣222.33萬件,碾米磨面111716.79萬斤。
“為了多做一雙軍鞋,你把心愛的嫁妝剪裁,為了搶救傷員的生命,你獻出了乳汁甘奶,你送丈夫上前線,又動員鄉親支前……”
這首膾炙人口、廣為傳唱的歌曲所贊頌的,是聲名遠揚的“沂蒙紅嫂”。這個偉大的母性群體,在戰爭年代舍小家顧大家,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被人們深情地喚作了“沂蒙紅嫂”。
生于1888年的王換于,19歲嫁到馬牧池鄉東辛莊,5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軍第一縱隊領導機關到達東辛莊后,便委托王換于辦起戰時部隊機關托兒所,41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才3天,其中就有徐向前的女兒小何、羅榮桓的女兒羅琳等。對于托兒所里的每一個孩子,王換于都用生命來呵護,甚至含著眼淚叮囑兒媳婦:“烈士的孩子餓死了,就斷根了,咱的孩子餓死了,你還能生育,讓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們的孩子就吃粗的吧!”三年時間里,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們在王換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得到了健康成長,而王換于的四個親骨肉卻因營養不良先后夭折。1941年,大眾日報社干部白鐵華不幸被捕,遭到嚴刑拷打,敵人誤認為他已死去,就把他扔到了野外,被王換于的丈夫發現接到了家里。為了救活白鐵華,王換于掰開他閉緊的牙關,一口一口地喂水喂飯,還把自己的頭發剪下來燒成灰和上獾油,給他治傷。7個月后,白鐵華傷愈歸隊。1983年,白鐵華帶著妻子來到王換于家,夫妻倆一進門就給老人跪下,一步一步往前挪,挪一步喊一聲娘,已經95歲的王換于一眼就認出了白鐵華,喊了一聲“兒呀”,已是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大愛無涯,感天動地,王換于因此又被人們親切地叫作“沂蒙母親”。2003年春,當地政府在王換于百年石屋的舊址邊,興建了一座“沂蒙母親王換于紀念館”,并為她塑造了銅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了館名。
紅嫂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沂南縣岸堤村,兩歲時因病致啞,25歲嫁到橫河村。1941年11月3日晚,在日偽軍突然包圍山東縱隊司令部的激烈戰斗中,一位遍體鱗傷的小戰士艱難地跑到明德英家中,明德英見是自己隊伍上的人,便急忙把小戰士隱藏在一座石墓里。因流血過多,小戰士很快就昏迷了過去。為了救回小戰士,明德英毅然擠出自己的乳汁,喂進小戰士干裂的口中。經過明德英半個多月的精心料理,小戰士終于康復并返回了部隊。1943年,明德英又從鬼子的槍林彈雨中搶救出了13歲的小八路莊新民。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莊新民終于與明德英取得聯系并建立了母子深情。2009年,明德英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
從孟良崮英烈到沂蒙六姐妹,從沂蒙紅嫂到成千上萬的支前模范,光耀千古的“沂蒙精神”,就是這樣用生命、鮮血和堅定的信仰鍛造出來的。
四
一段紅色旅程,我的心一次次地被猛烈撞擊著。
人內心最明亮的光芒是什么?——信仰!
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什么?——信仰!
信仰如火,信仰是山。正是因為有著對中國共產黨堅貞不渝的崇高信仰,長期在黑暗中苦苦掙扎的中國人民才有了一個共同的光明的指引,并迸發出了氣壯山河的磅礴力量,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走向新生,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的光輝歷程已經雄辯地證明:在中國,只有共產黨才會具有這樣強烈的感召力和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跟著共產黨走,永遠不會錯!”
“共產人就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不這樣做,還算什么共產黨人!”
建國前老黨員、日照市目前年齡最大的村支書盧翠秀和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樸素但堅定的話語此時又縈繞在耳邊。
同時,心底又響起了那熟悉的鏗鏘有力的旋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共產黨辛勞為民族
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
他指給了人們解放的道路
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
……
上一篇:也果《住在山上的海》
下一篇:于德北《借君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