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孔融·薦禰衡疏》原文鑒賞
臣聞洪水橫流2,帝思俾乂3,旁求四方4,以招賢俊。昔孝武繼統5,將弘祖業6,疇咨熙載7,群士響臻8。陛下睿圣9,纂承基緒10,遭遇厄運11,勞謙日昃12。惟岳降神13,異人并出14。竊見處士平原禰衡15,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16,英才卓躒17。初涉藝文18,升堂睹奧19,目所一見,輒誦于口20,耳所暫聞,不忘于心,性與道合21,思若有神22。弘羊潛計23,安世默識24,以衡準之,誠不足怪25。忠果正直26,志懷霜雪27,見善若驚28,疾惡如仇。任座抗行29,史魚厲節30,殆無以過也31。鷙鳥累百32,不如一鶚33。使衡立朝,必有可觀34。飛辯聘辭35,溢氣坌涌36,解疑釋結37,臨敵有余38。昔賈誼求試屬國,詭系單于39;終軍欲以長纓,牽致勁越40。弱冠慷慨,前世美之41。近日路粹、嚴象,亦用異才擢拜臺郎,衡宜與為比42。如得龍躍天衢43,振翼云漢44,揚聲紫微45,垂光虹霓46,足以昭近署之多士47,增四門之穆穆48。鈞天廣樂49,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50,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激楚》、《揚阿》51,至妙之容52,掌技者之所貪53;飛兔、腰褭54,絕足奔放55,良、樂之所急56。臣等區區,敢不以聞57。陛下篤慎取士58,必須效試59,乞令衡以褐衣召見60。無可觀采61,臣等受面欺之罪。
【注釋】 1禰衡:(173—198年)漢末文學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東北)人。少有才華,為人傲慢,曾經當眾侮辱曹操,曹操怒,把他遣送給荊州劉表。與劉表也不合,又被轉送給江夏太守黃祖,終被黃祖所殺。疏:書面向皇帝陳述政見為上疏。2洪水橫流:大水不按原道而泛濫。語出《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3俾乂(yi):使之得到治理。乂:治理。《尚書·堯典》:“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注:“俾,使。乂,治也。” 4旁求:廣求。5孝武:指漢武帝。繼統:繼承統治之位。6弘祖業:擴大漢高祖、文帝和景帝的業績。7疇咨:訪求。熙載:發揚功業。8響:聲音。臻:到達。以上四句寫漢武帝為了擴大祖宗的業績,訪求賢才,四方之士如響之應聲迅速到達。9陛下:指漢獻帝。睿圣:睿智圣明。10纂承:繼承。基緒:指漢初幾個帝王的事業。11厄運:指董卓于初平元年(190)焚掠洛陽,挾持獻帝遷都長安事。12勞謙:勤儉謙虛。日昃(ze):太陽偏西。此句寫獻帝勤謹地終日為國操勞。13維:句首助詞。岳:大山·指五岳之類。14異人:不尋常的人。此處包括禰衡。15竊:謙詞。處士:舊指有才德而隱居的人。16淑質:品質美好。貞亮:正直坦白。17英才:杰出的才華。卓躒(li):高超絕異。18藝文:經藉文章。19堂:階上室外叫堂。《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奧:室內西南角。以上二句寫禰衡剛接觸學術,就有較高的造詣。20輒:即。以上二句寫禰衡記憶力強。21性:此句指人的本性。《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道:此處指儒家之道。22思若有神:思考神奇。23弘羊: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西漢洛陽人。商家子。主張重農抑商,推行鹽鐵酒類由國家專賣政策。武帝臨終,授御史大夫,與大將軍霍光等,受遺詔輔少主(昭帝)。后因與上宮桀等謀立燕王劉旦、奪霍光權而被殺。潛計:《文選》注釋為心計。24安世:張安世(?—公元前62年)西漢大臣張湯子。昭帝時任右將軍、光祿勛。昭帝死,與大將軍霍光定策立宣帝,任大司馬。默識(zhi):謂暗記而不忘。識,通“志”。《漢書》卷五十九《張安世傳》:“上行幸河東,嘗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惟安世識之,具作其事。后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上奇其才,擢為尚書令。” 25衡:禰衡。準:稱量。這二句承上兩句是說,從禰衡的奇才異能來推量,歷史記載桑弘羊工心計和張安世極強的記憶力,都是并不令人奇怪的。意即禰衡并不比桑弘羊、張世安差。26忠果:忠誠有決斷。27霜雪:此處用以喻高潔。28若驚:象是被驚起。言看到好的行為,就要盡快學習。29任座:戰國時魏文侯的臣。抗行:高尚的行為。任座事見《呂氏春秋》:魏文侯問臣屬,他屬于什么樣的國君。任座回答說:不肖的君主。理由是魏文侯攻克中山之后,沒有封弟弟,卻封了兒子。由于任座能當面批評魏文侯,因此他的言行被認為屬于高尚行為。30史魚:春秋魯國人。《論語·衛靈公》:子曰:“直哉史魚!”孔子曾贊美史魚的為人正直。厲節:猶言高其節概。31殆:大概,此句承上是說,任座和史魚的操行,沒有超過禰衡。32鷙鳥:兇猛的鳥。累:積聚。33鶚(e):鳥名。雕屬。性兇猛,背褐色,棲水邊,捕魚為食,俗稱魚鷹。34“使衡”兩句:立朝:在朝廷做官。以上兩句說,如果讓禰衡在朝廷干一番事業,必然會有明顯的業績。35飛辯騁辭:形容言辭來得迅速,能言善辯。36溢氣:氣盛。坌(fen)涌:一齊涌出。37解疑釋結:善于解決疑難的事。38臨敵有余:對付敵人,其智力有余。39“昔賈誼”二句: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求:請求。典屬國:官名。掌管民族交往的事務。《漢書·賈誼傳》:“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眾,甚為執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計,請畢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這便是賈誼為抗擊匈奴,給文帝上疏中所表示的決心。40終軍(公元前?—公元前112年)西漢武帝時任諫議大夫。有關他出使南越,并使之入朝事見《漢書》卷六十四下《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計,舉國內屬,天子大說。” 41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成人,初加冠,體還未壯,因此稱弱。《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慷慨:意氣風發,情緒激昂。美之:贊美他們(賈誼、終軍)。42路粹:漢末建安初曾任尚書郎、軍謀祭酒等職。嚴象:與路粹同時任尚書郎,后嚴象因軍事才能,又任揚州刺史。用:因。擢拜:選拔授官。臺郎:即路粹、嚴象任尚書郎的官職。這四句是說,近來路粹、嚴象因為才華出眾被選任為尚書郎;禰衡的才能應該與路粹、嚴象相比,即禰衡也應被任命為尚書郎。43天衢(qu):天路。44云漢:銀河。此處指高空。45紫微:帝王的宮殿。46虹霓(ni):即虹。邢昺疏:“虹雙出,色鮮者為雄,雄曰虹;暗者為雌,雌曰霓。” 47近署:此處指近皇帝的官署。多士:眾多之士。指百官。48四門:四方之門。穆穆:端莊盛美貌。語出《尚書·舜典》:“四門穆穆。”以上六句是說:倘禰衡能被皇帝所任用,他就會象神龍躍上天路,振羽翼于高空,揚聲名于國王的宮殿,留光彩于虹霓,從而使百官儀表美好,容止端莊恭敬。49鈞天廣樂:天上的音樂。《史記·趙世家》:趙簡子病,五日不知人。扁鵲視之曰:“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今主君之疾與之同’。……居二曰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于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 50帝室皇居:帝王的宮室。51激楚:曲名。揚阿:即陽阿,古之名倡,也是樂曲的名稱。《淮南子·俶真訓》:“足蹀陽阿之舞。”注:“陽阿,古之名倡也。”《淮南子·說山訓》:“欲美和者,必先始于陽阿、采菱。”注:“陽阿、采菱,樂曲之和聲,有陽和、古之名俳,善和也。” 52至妙之容:指激楚、揚阿樂舞的容狀。53掌技:即主管技藝的人。54飛兔:駿馬名。腰褭(yaoniao):良馬名。” 55絕足:疾足,跑得快。56良樂:王良、伯樂。都是古代善相馬的人。57臣等:指孔融等人。此表以孔融為首,此外還有別人連署。區區:愛慕。敢:豈敢。58陛下:指漢獻帝。篤慎:誠篤慎重。59效試:考察檢試。60褐衣: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時貧賤人所服。61采:取。此句言若禰衡一無可取。
【今譯】 我聽說當洪水泛濫的時候,皇帝就會向全國招募賢才,來治理洪水。當初漢武帝為了擴大祖宗的業績,便廣求天下賢才,四方之士如響之應聲紛紛投效。陛下睿智圣明,為繼承漢初幾個帝王的事業,雖遭董卓之亂,猶日夜勤勉,為國操勞。上天降福于你,天下許多賢才一齊涌現出來。平原人禰衡,現年二十四歲,字正平,品德優良,英才卓絕。剛接觸學術,就有較高的造詣,過目成誦,博聞強記。性情符合儒家之道,思考問題不同于常人。如桑弘羊那樣的才略,又像張安世那樣的驚人的記憶力。如果拿禰衡來與他們做比較,那么他們的才能實在算不了什么。他生性正直果敢,品性高潔,看到好的言行就很高興,但又疾惡如仇。他的品德足可以與春秋時的史魚和戰國時的任座相比,并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一百只鷙鳥也趕上一只鶚那樣兇猛。如果給禰衡提供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他一定能干出一番驚人的政績來。他能言善辯,口才過人,當初賈誼和終軍以口才著稱于世,賈誼欲自往說單于,終軍亦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降了南越王。以年輕氣盛,慷慨陳辭,一直為人們稱道。近年路粹、嚴象因才華出眾被選為尚書郎,禰衡的才足可以與他們相比,因此,也應授予其尚書郎之職。倘禰衡能被皇上所任用,他定會向神龍躍于天路,振羽翼于高空,揚聲名于宮殿,并能使百官儀表美好,容止端莊恭敬。天上的音樂,必有動人之處;帝王的宮室,定有奇珍異寶。象禰衡這樣的人,實在不可多得。象《激楚》、《陽阿》這樣的更妙的音樂和動人的舞蹈,主管技藝的人非常貪愛;飛兔、腰褭這樣稀世的千里馬,王良、伯樂都在急急地尋找。我輩忠于職守,不敢不把禰衡推薦給皇上。請陛下慎重考慮,仔細驗證,允許禰衡來拜見,如果禰衡無可取之處,我們愿承擔欺君的罪責。
【集譯】 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又《文心雕龍·才略》:“孔融氣盛于筆,薦禰衡思銳于為文,有偏美焉。”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文選》:“薦禰衡表,章表多浮,此建安文敝,特其氣猶壯。”
清·劉熙載《詩慨》:“孔北海文,雖體屬駢驪,然卓犖遒亮,令人想見其為人。”
【總案】 禰衡有才,也很狂放。孔融能透過禰衡狂放的外表,認識到他的懷才不遇的苦悶,因此,極力向朝廷推薦,希望朝廷能給禰衡一官半職。為了說明禰衡才高于世,孔融用了很多典故,用歷史的一些名人來襯托禰衡的過目成誦,博聞強記,工于記謀與才能。可惜孔融在禰衡問題上是枉費心計,因為禰衡的狂放不羈得罪了曹操,因此,禰衡還沒有來得及發揮才干便在曹操的蓄意安排下,被黃祖推上了斷頭臺。孔融的文章用典和駢句的傾向非常明顯,觀此篇可見一斑。
上一篇:《先秦散文·戰國策·范雎至秦庭說昭王(秦策三)》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戰國策·觸龍言愿見趙太后(趙策四)》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