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解除夏至的熱苦,把水壺
慢慢地浸入泉中,側耳且聽
水波不情不愿地嘆息著流進
壺口的邊緣。噓!極目遙望遠處,
在白晝盡頭懸著一片溽暑;
垂下的手撫弄著啜泣的六弦琴,
兩個棕色的臉膛中斷了歌聲,
快樂啊,伴隨著愁苦。她的雙目
迷失何處——當陰涼的草地
把一絲涼意印入她的裸體
而她撅著的嘴吹出細細笛音?
任她去,此刻莫說,免得她悲泣,
今后也莫提起。任它永遠如此——
生命用“永恒”觸及了嘴唇。
(飛白譯)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題畫詩,作者是英國先拉斐爾派的領袖、畫家兼詩人但丁·迦百列·羅塞蒂。他的畫和詩都有自然真摯而又朦朧神秘的風味,并強調音、色、光的官能美。他的意大利血統(他的父親是流亡美國的意大利燒炭黨人)給予了他南方人的熱情和藝術型的個性。
羅塞蒂于1848年創立先拉斐爾派,這開始是個畫派,后來又成為詩派。稱作“先拉斐爾派”是因為他們以先于16世紀畫家拉斐爾的繪畫為典范,主張追求真誠和師法自然;他們認為自拉斐爾以降,繪畫已失去真誠和自然的特性了,應當回到拉斐爾之前的時代去(主要指14、15世紀即文藝復興早期),像達·芬奇提倡的那樣“到源泉去汲水”,反對喝人家的殘羹。
先拉斐爾派是一個唯美主義流派,但又富于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色彩。他們崇拜和追求的藝術是異教精神和中古色彩的奇特結合: 一方面是異教精神的蓬勃生機和自然崇拜;一方面則是中古色彩的宗教性的神秘主義和理想主義,二者結合,才體現出先拉斐爾派追求真誠又師法自然、“既要用手又要用心靈”的藝術理想。
羅塞蒂的這首題畫詩所題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之末的重要畫家、威尼斯畫派大師喬爾喬內(約1477—1510)的一幅名畫《田園音樂會》。喬爾喬內的風格輕靈和諧、溫柔細膩,以富于牧歌式的詩意著稱。他特別善于畫人體美和自然美,并使二者達到和諧,呈現出一派生機和詩意。《田園音樂會》是他留下的少數幾幅稀世名畫之一,現藏巴黎盧浮宮。
身為畫家兼詩人,羅塞蒂對這幅“先拉斐爾”時代的畫的領悟自然深于常人,他把這幅富于詩意的畫“翻譯”成了一首富于畫意的詩——一首意大利體十四行詩。
“水”是源頭,“到源泉去汲水”是藝術的要旨,詩人就從“水”開始著筆。在畫面上,左側近景是一個裸女手執玻璃水壺,作正面立姿而又以極柔和的曲線彎身向側方,在砌成臺狀的泉源處汲水,遙望遠處,但見一片沉浸在幽靜神秘之中的田園風光,大樹上的枝葉紋絲不動。畫的正中部分是兩個農村裝束的棕色臉膛男子,其中之一撫弄著六弦琴,另一個停住了歌聲,轉向伙伴,兩人似乎正在小聲商議下一曲該奏什么。
視線再向右移去,右側近景是另一個裸女側身坐在草坡上,她也暫停了吹笛,若有所思。畫面上四個人物形成了新穎的構圖: 兩個“棕色臉膛”雖然占據著畫面中心,但畫家卻把他們藏在暗影里;兩個裸體女性處在前景兩側,沐浴在自然光中的肉體形成了畫面的主要亮色,呈現出層次豐富的柔和光影。
喬爾喬內的畫在美術史上是第一流的完美的人體畫。在那個時代,形體曾經是天然的語言,它以天然的、物質的語言,訴說著和諧,訴說著理想,訴說著完美,訴說著永恒。
羅塞蒂“翻譯”著這一切,而特別是捕捉著畫中的詩意。這幅畫名為《田園音樂會》,然而畫面上的音樂是無聲的,觀眾從中感到的只能是心靈的音樂。不僅如此,畫家還有意讓音樂會暫停片刻(無疑是為了讓一名女歌手汲水給大家解渴),從而連畫面上的音樂也被暫時打斷,只有心靈的音樂還在汩汩而流,彌漫在草地和曠野間。如果要致力于復制畫中的豐富光色、柔和線條,詩筆是難以勝任的。所以羅塞蒂試圖在詩中側重描寫這汩汩而流的心靈的音樂。在喬爾喬內的理想美、永恒美中,羅塞蒂聽到了一絲愁意、一絲迷惘,這也許來自羅塞蒂特有的敏感,然而這無疑擴充了畫面的情感深度。
(飛白)
上一篇:《頌歌(節選) [法國]圣瓊·佩斯》讀后感
下一篇:《顫栗 [塞爾維亞]馬克西莫維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