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姣好的月亮!記得一年前,
我來到這座山岡,滿懷憂傷,
又一次仰望你,當時你像現在一樣,
高懸在那邊樹上,把一切照亮。
可是我當時熱淚盈眶,
你的臉兒就顯得朦朦朧朧,
因為我過去的生活既受盡折磨,
現在也并沒有變樣,
哦,我可愛的月亮。
不過對痛苦的往事
一一追憶,細細思量,
對我也能幫不少忙。
哎,青年時代該多么歡暢,
那時我滿懷憧憬和希望,
而回憶的歷程卻不長。
往事的回憶固然令人悲傷,
而痛苦卻天久地長!
(錢鴻嘉譯)
【賞析】
萊奧帕爾迪在偏僻落后的家鄉得不到別人的理解,感到極為孤獨寂寞,因而很想到外面求學,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然而,思想保守的父親拒絕了他的請求。在1819年計劃出逃失敗后,萊奧帕爾迪就像“一截枯萎的甘蔗”,繼續滯留在閉塞沉悶的小鎮。生活的不幸,讓他只能與繆斯女神對話,將無限的感傷寄托在詩歌創作中。《致月亮》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后來收入《田園詩集》中。在這首詩歌中,萊奧帕爾迪渲染了一種孤獨對月、形影相吊的寂寞,以及追憶往昔、感嘆生活的幽思。
詩人首先以直陳的方式為我們推出全詩的核心意象——月亮。按照詩人的說法,一年前他也來到過“這座山岡”,也像現在這樣“仰望”天幕中高懸的月亮。對于詩人來說,月亮就像一位知己,在他郁悶的時候,細心地聆聽他的傾訴;在他寂寞的時候,安靜地陪他一起守望深邃的夜空;在他脆弱的時候,用堅強的目光幫助他驅逐內心的怯懦。這種與月亮的不解之緣,有些類似于我國詩人李白的“舉杯邀明月”,都是一種借月亮排解孤獨、抒發情懷的方式。
隨后,詩人撫今追昔,言語之中透露出深深的痛苦。過去的生活“受盡折磨”,更為可怕的是,“現在也沒有變樣”。這種痛苦,首先是一種肉體上的痛苦。他從小就迷上了讀書,瘋狂地汲取各種知識,卻也因此拖垮了身體。他的脊柱開始彎曲,視力逐漸下降,健康狀況堪憂。在創作這首詩期間,由于眼疾加重,他在長達九個月的時間里都不能看書。殘病之身,無法承載他求知和遠行的渴望,反而成為束縛他前進的囚室,帶給他無盡的遺憾和絕望。其次,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思想保守的父親,性格蠻橫的母親,他們共同鉗制著多愁善感的詩人,逼迫他放棄自己的人生理想,要求他從事枯燥的宗教職業。身邊沒有理解他的人,沒有可以說話的人,更沒有幫助他走出痛苦的人。黑壓壓的現實,讓他苦悶憂郁,甚至令他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只能抬起頭顱,向“姣好的”、“可愛的”月亮尋求慰藉。
在詩的末尾,詩人娓娓說道,“往事的回憶固然令人悲傷”,“而痛苦卻天久地長”。這樣的詩句顯然有著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年紀輕輕的詩人飽受身心折磨,也難免會滋生這樣的人生觀。但是,如果我們認為詩人就這樣被生活的痛苦、悲觀的情緒擊倒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詩人一直認為,雖然人類是大自然的棄兒,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只不過是海市蜃樓,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清醒地正視現實,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生存下去的勇氣。在另一首著名的詩篇《亞細亞流浪牧人的夜歌》中,詩人便表現出這種直面痛苦的氣概。
全詩語言洗練樸素,格律自由多變,在飽滿的情感、鮮明的意象、生動的鋪陳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細微的心理活動,富有感染力。
(蔡海燕)
上一篇:《致拉圖比的月桂 [法國]龐維勒》讀后感
下一篇:《致母親B。海涅 [德國]海涅》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