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性原則: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走得更遠
許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太“懶”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提醒,否則他就坐在那里一動不動。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孩子是沒有養成主動做事的習慣,孩子的天性是比較敏感的,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容易很快轉移,不能長久地保持,因而不能很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做起事情來常常是“有頭無尾”,或者毛毛躁躁,他們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一會兒去喝水一會兒去洗手間一會兒又在窗戶邊上;有的孩子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注意力不集中,總是被外界的東西所影響,比如玩具、動畫片,這時他們就會停止手中的事情,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的事情上去。
孩子很聰明,十分可愛,全家人都很喜歡他,不過讓爸爸媽媽有一點不滿意的就是他太“懶”了。媽媽常常這樣說他:“你就像那癩蛤蟆,我推你一下,你才走一步,從來不會主動向前走。”剛開始聽到這句話,孩子很不理解,因為他沒有看到過癩蛤蟆。
平時放學回家,總是要爸爸媽媽催促三四遍:“該寫作業了”“放學了就應該先把作業寫了再玩,否則一會兒不許吃飯”“寶貝,快來寫作業,別玩了”“乖,聽話,趕快來把作業寫了”……最后,孩子總要出去玩幾次,才能把作業寫完,有時甚至會捱到深夜。對此情況,爸媽很是頭疼。
除此之外,孩子之所以會“懶”,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有時候,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好,父母發現了,為了省心省事,父母就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了主動做事情的機會,繼而使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感,養成做事需要有人提醒的習慣。這時候,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對待,再加上孩子的模仿能力又強,就會使一些不良行為在孩子身上得以滋生。
1.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而,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言傳身教。父母除了鼓勵孩子去主動做事情,還需要以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主動去做事情是一種好習慣,也會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東西。比如,父母應積極主動地完成一些事情,即使有困難也不要有消極的態度。當父母做出了榜樣,給孩子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孩子就會受到積極的影響,繼而學會主動去做事情。
2.培養孩子主動做事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孩子做事都是毛手毛腳,虎頭蛇尾,這時候父母應該制止孩子們這種不良行為習慣,進行正面引導,同時也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應幫助指出明確的目的,對孩子做事的方法給予指導。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慢慢地培養孩子主動做事的習慣。
3.促進孩子主動做事的積極性
有時候,孩子做得不是很好,父母動輒一頓指責,“做不好就別做了”,這樣會打擊孩子主動做事的積極性,在下一次,他就不會主動去做事了。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做事,即便孩子做的事情不是那么令人滿意,父母也應該先肯定孩子的行動,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孩子主動做事的積極性。
4.適當地激發孩子
孩子缺乏做事的主動性,父母的態度有著重要的原因。當孩子有偷懶的念頭時,父母應該適當地用語言去激發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用鼓勵性的語言來激發孩子,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這樣,孩子就會在父母的鼓勵下主動去做一些事情,他也會認為主動做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
心理啟示
當父母發現孩子做事缺乏主動性時,應該進行正面教育,加以鼓勵,并進行引導,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做事毛躁的不良習慣,使孩子養成主動做事的習慣。
上一篇:主動妥協,并不是軟弱退讓
下一篇:爭氣努力,才能贏來他人的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