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被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是孤獨的,他們內心十分渴求被人理解。尤其是當他們進入青春期之后,他們就有一種感覺:自己長大了、成熟了,希望父母能把自己當大人對待。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次心理斷乳期,這一階段他們感到異常孤獨,總會在日記本里寫下這樣的字眼:“好像所有人都不理解我”“我感覺十分孤獨”“好像這個世界就只剩下我,沒人跟我站在一邊”。青春期的孩子會感到十分孤獨,那是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向成人轉變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們需要不斷思考關于自己和社會的繁雜信息,最后才可以確定自己的生活目標,所以這一階段他們是孤獨的。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未來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們被賦予的角色一下子寬闊了,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在學校,是需要學習的學生;在同學眼中,想要成為被人接納和肯定的人,同時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中扮演好相應的角色,這并不是一件十分輕松的事情,但是他們又希望表現得十分獨立和成熟。所以他們的心里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十分需要和別人討論和交流,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向父母及老師敞開心扉。
孩子小學時非常活潑,一到假期就到處跑,不是去鄉下外婆家玩,就是去表姐家玩,反正就不喜歡待在家里。父母為此感到很頭疼,爸爸甚至發出禁令:作業沒做完,哪里也不許去。這時孩子少不了感到委屈,常常因父母不允許自己出去玩而傷心。
但是上了初中之后,孩子完全變了,不喜歡出門了。有時親戚家里有聚會,媽媽軟磨硬泡:“走嘛,一起跟媽媽出去一趟。”孩子總會說:“哎呀,不想去,去了也沒什么好玩的,不如在家玩電腦。”孩子一下子從喜歡玩變成了宅女,父母又開始頭疼了。
孩子進入青春期,會感覺到許多煩惱,例如父母的關心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打動心扉了,反而覺得父母非常嘮叨;似乎老師在他們心中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自己做什么事情都無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哪怕是平時關系挺好的同學,現在也不會那么親密無間、無話不談了。這樣一來自己總是一肚子的憂傷,到底應該跟誰訴說呢?難道這個青春期,自己注定就是獨孤的嗎?
與此相對應的是,父母在這一階段也會有所察覺,孩子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樣子,以前天真無邪,什么事情都可以說上一大堆,現在卻不想說一句話。尤其是長大之后,孩子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封閉,不會再跟父母說心里話。
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孤獨的。德國心理學家斯普蘭格說:“沒有誰比青年人從他們孤獨小房里用更加崇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沒有誰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觸和理解外部世界。”那種內心滋生出來的孤獨感是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經驗的豐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青春期孩子會逐漸收獲一種熟悉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有掌控的感覺,這時他們就可以獨立思考、喜歡交流了。
小貼士
1.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
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隨之而來的是逐漸增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慢慢開始在意身邊人對自己的看法,會產生許多奇怪的想法以及充滿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這些想法在父母看來卻是相當幼稚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一旦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反饋給孩子,孩子無法認同,為了不受到父母的斥責,他們便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封存起來,不再跟父母訴說,采用較為直接的表達方式如沉默來應對。
因此,面對孩子身心的變化,父母需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征,避免對其進行嚴加管制,否則只會引起他想擺脫父母管教的抵觸心理。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多多觀察孩子的心理狀態,用平等、協商的口吻及疏導、引導的方法,避免使用訓斥、命令和強迫的方法對待孩子。
2.引導孩子化解孤獨
當孩子感到孤獨的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使用“情緒分解法”,讓孩子把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壓力與困難寫出來,讓孩子自己發現其中的問題所在,只要一個個解決問題,那些所謂的壓力與孤獨,就可以慢慢化解。
3.哭一下也沒什么
心理學家認為,哭可以緩解壓力與孤獨。心理學家曾給一些成年人測量血壓,然后按照正常血壓和高血壓編成兩組,分別詢問對方是否哭泣過。結果大部分血壓正常的人都說他們偶爾哭泣,而那些高血壓的人卻說自己從不哭泣。當孩子因為什么事情而感到苦悶時,父母可以鼓勵其大聲哭出來,從而達到宣泄情緒的目的。
4.鼓勵孩子多閱讀有益書籍
當孩子喜歡上讀書,便會把孤獨拋至腦后。孩子在書的世界里遨游,所有憂愁、孤獨和悲傷便會被甩在腦后,一切都煙消云散。平時父母需要鼓勵孩子多讀書,因為讀書可以讓他在潛移默化中慢慢變得心胸開闊,氣量豁達,不害怕壓力與孤獨。
上一篇: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次斷乳期
下一篇:三分鐘熱情,終會冷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