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背后的寂寞
那是在幾天前,我在買一支狼毫筆時邂逅了他。狼毫筆在他的店里,店在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街上。這是一棟兩層的閣樓,屋中央有一個超大的畫案,三面墻上一溜兒掛著字畫,畫下是琳瑯滿目的筆墨紙硯。
他拿一支狼毫遞給我:“孩子學畫還尚早,練字是可以的,不過也不必花錢給孩子請名師,先拿字帖臨摹一下就可以了。”
“你這樣的丹青能手,孩子肯定也很出色吧?”我問。
“不,我的孩子不學畫,學武術去了。”他見我吃驚的樣子,頓了一下,苦笑,又搖搖頭,“歧途啊,歧途。”
我問:“什么是歧途?”我不確定他說的歧途是指學武術,還是丹青書法。
“干我們這行的,聽上去很風雅,卻清苦寂寞,孩子可以把此當愛好,若以此為生,卻好比歧途,我的叔叔。”
他說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他默默地畫了一輩子畫,從不像別人那樣包裝宣傳,直至去世,連縣美協都沒進去,畫自然也賣不出大價錢。”
我說:“你叔叔的大名,早已遍布大江南北啊,怎么會賣不出去呢?”
他答道:“那是他去世之后的事了。叔叔活著的時候,困頓了一輩子。曾為生計所迫,賣掉了房子,一家人擠在畫室的角落里。他的畫很好,名氣卻沒有,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便宜了不肯出售,遇上朋友,或者清貧的知音,又免費贈送,這樣一來,賣畫的收入寥寥。”
原來,他的叔叔有8名學生,學生們最了解他,也知道他作品的價值。叔叔仙逝后,學生們跑到北京,湊錢給他辦畫展,機會這時候來了。一天下午,來了位老先生,站在畫前看了又看,愛不釋手,問:“我能不能見一見這位畫家?”
學生們說:“我們的老師已經不在人世。”
老先生嘆了口氣:“遺憾啊!那么,我能不能用我的畫換你們這一張?我很喜歡。”
學生們很干脆地告訴他:“不行!”他們想,你隨便畫張畫,就想跟我們老師的換,怎么可以?
老先生離開后,有知情人對學生們說:“你們認識剛才那位老先生嗎?”
學生們說:“不認識。”
知情人說:“想你們也不認識!他可是李可染大師啊,連他的畫都換不了?”
學生們驚呆!自那以后,他的叔叔突然就聲名鵲起,而他的遺作,價格更是節節攀升,他的叔叔若在天有靈,是喜是悲?也可能兩者都有吧!
春日的黃昏,斜暉脈脈地漫過窗欞,流淌在寬大的畫案上,淌在那些瘦竹、卵石上,也照著他幽邃的眼。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我想起了這句詩。這是古今多少藝術家的宿命!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藝術本身,無暇或者不屑于俗事。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成就了他們,同時也誤了他們,但藝術也給了他們最純粹的快樂,這種快樂,最永恒的,是云端的享受。
中國有詞語叫“窮文人”,其實不僅文人,很多真正從事藝術的人大都非常清貧。他們一方面在生活上忍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辛酸,另一方面,他們也在藝術上享受了常人無法體會的快樂。身體的疼與精神上的樂,究竟如何取舍,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因人而異了。
上一篇:舍得是一種博愛
下一篇:節約讓你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