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內形勢(1945年8月~1946年6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國內的階級矛盾又上升為主要矛盾。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繼續堅持獨裁、內戰的方針,力圖保持其在全國的統治;而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則要求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因此,戰后的中國圍繞著“建什么國”的問題展開了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嚴重斗爭。
在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大部退至西南、西北的大后方,抗戰結束時,國民黨政府迅速把大量軍隊運往華中、華東、華北和東北,以受降為名,搶奪抗戰勝利果實,恢復其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并準備對解放區發動軍事進攻,企圖完全剝奪在敵后戰場浴血奮戰八年的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軍民接受日偽投降,收繳日偽武裝的權利。在國民黨政府的命令下,大批國民黨軍隊由陸路、海路和空中迅速向華北、東北、華中、華南開進,搶占戰略要地和交通干線,并進犯解放區。此時,美國不僅派出大量軍艦、飛機幫助運送大批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而且還直接派遣海軍陸戰隊9萬多人,以“盟軍”身份在塘沽、秦皇島、上海、青島等地登陸,配合國民黨軍行動。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力量的強大和國內外人民普遍要求和平的呼聲,也由于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因此,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支持和計謀下,便在政治上以和平談判來欺騙輿論,掩蓋其備戰活動,要中國共產黨交出人民政權和人民軍隊?;谶@種打算,國民黨政府于1945年8月14至23日三次電邀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
中國共產黨對于戰后的錯綜復雜形勢和嚴重的內戰危機,提出了“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和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國民黨反革命兩手的策略。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飛赴重慶與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在談判期間,中共中央針對國民黨不斷派兵向解放區進犯的行徑,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并在山西上黨等地區殲滅了進犯解放區的國民黨軍。經過一系列政治和軍事斗爭,國共雙方于10月10日簽署了《國內和平協定》(簡稱《雙十協定》)。隨后,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北、湖南、河南等8個解放區。而國民黨政府仍以大量軍隊向華北、華中、東北多處解放區進犯。據不完全統計,從1946年1至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達4,365次,占領城市40余座,村鎮2,577余個。
總之,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通過一切渠道竭盡努力爭取和平、民主、團結的實現,但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內戰的決心已定。不到一年,全面內戰終于爆發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解放、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而戰斗的歷史,由此拉開了序幕。
上一篇:《孟良崮戰役(1947年5月1~16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抗美援朝反“絞殺戰”(1951年8月~195年6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