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泉水清又甘
廬山雨量充沛,幽谷深澗,多深潭名泉。谷簾泉、三疊泉、招賢泉、龍池山頂泉、小天池泉、聰明泉等泉水,清純甘甜,既是點綴于山谷的優美景點,又是馳名天下的上好泉水。唐代茶神陸羽認為天下最好的泉水在廬山。廬山不僅有“天下第六泉”——招賢泉,“天下第十泉”——龍池山頂水,而且有天下泉水之最——“天下第一泉”谷簾泉。
茶神陸羽與天下第一泉
谷簾泉在漢陽峰下康王谷中,谷兩側高峰入云,蒼松翠竹疊疊層層,一道清流清澈見底,從澗谷中流過。山谷最狹處兩山蔽日,人稱“一線天”。山重水復十余里后,地勢豁然開朗,溪水、村莊、綠樹、竹林猶如《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佳境。相傳此處為陶淵明隱居于栗里村(醉石附近)時,去廬山上東林寺訪問慧遠等人的必經之地。在深山之中,有泉水如簾,宋代朱熹題寫了“谷簾泉”三字刻在石上,這就是陸羽品出的最佳泉水——天下第一泉。宋人陳舜俞有《谷簾泉》詩曰:“玉簾鋪水半天垂,行客尋山到此稀。陸羽品題真黻黼,黃州吟詠盡珠磯。重來一酌非無份,未挈吾瓶可忍歸。終欲窮源登絕頂,帶云和月弄清輝。”
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竟陵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上元初年隱居笤溪,后又隱居江西上饒廣教寺多年,在那里筑有山舍,后人叫它“陸鴻漸宅”,宅外種植茶園數畝。唐孟郊有《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云:“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巖邊。開亭凝貯云,鑿石先得泉。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皇甫曾詩亦曰:“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由此可知,陸羽曾在此處種植香茶,并鑿石開泉,傳說《茶經》亦在此寫成。其所開井泉尚在,人稱“陸羽泉”,泉邊圍以石圈,刻有“源清流潔”四個篆字,為清末饒州知府段大誠所書。
陸羽《茶經》,為全面研究茶文化的專著,內分十門,論述茶的種植、性狀、品質、采茶用具、茶葉加工、飲茶器具、飲茶方法、茶葉產地、各地名泉以及茶史等內容,文末有附圖,可以說是集茶學之大成的經典著作。傳說唐末回紇國王愿以千匹良馬換一部《茶經》,但唐皇及眾學士遍尋不得此書,于是派人到江南去察訪陸羽,但陸羽已不知去向,只是皮日休正刻印此書,于是交與使者,傳至國外。日本也在九世紀傳入此書,對日本茶道影響甚大。陸羽被后世尊為“茶祖”,賣茶者祀之為“茶神”。
陸羽不光研究茶葉而且還到各地品評泉水,因為只有茶葉好、泉水也好才能泡出好茶來。據說,對品評谷簾泉,曾發生爭執。當時陸羽的老友肖瑜任洪州御史,同他一起從九江上廬山,一路品評各處泉水。他們嘗過了觀音橋畔三峽澗中招賢寺(即棲賢寺)下方橋(即觀音橋)的泉水,認為是“天下第六泉”,又品嘗過山頂龍池的泉水——“天下第十泉”,然后談到康王谷的谷簾泉,陸羽認為此泉“不愧為天下第一”。肖瑜不以為然,陸羽說,你不信品嘗一下就知道了。肖瑜于是立即命令士兵到大漢陽峰下的康王谷去取谷簾泉的泉水。兩天之后,水取了回來,為了品茶,還特地把西林寺畔的詩友肖存和白鹿洞旁顏家山的顏真卿也請來聚會。以此水沏開廬山云霧茶,清香淳潤,人們都贊不絕口。但陸羽嘗了一口,立刻皺起了眉頭,說:“這水恐怕不是谷簾泉的水吧?”眾人大驚。正在這時,江州刺史張又新特地帶來一壇谷簾泉之水。那士兵見景只好承認,他那水是隨便弄來的泉水。肖瑜和眾人皆嘆服陸羽的品茶神功。湖北天門陸羽家鄉也有類似傳說,說陸羽在浙江湖州府衙中品茶,刺史李秀卿問何處水好,陸羽說揚子江心南零水最好,李秀卿于是命二軍士去鎮江金山取南零水,那時金山還在江中,過江時不小心把水蕩失了一半,只得以江水加滿。品茶時,陸羽說此水非南零水,軍士不承認,陸羽倒去半桶水后說,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南零水,軍士只好說明真相,刺史嘆服陸羽品泉如神。
人們還說陸羽善于煎茶。有一次他的師父竟陵的積公被唐代宗請到宮中品茶,積公剛喝了一口就把茶杯放下不飲了,代宗問何故,積公說:“我飲慣了弟子陸羽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就淡而無味了。”代宗問陸羽何在,答曰正在各處名山大川品茶與泉水。代宗就派人四處尋訪,請到宮中,讓他煎了茶給積公送去,此茶淡綠澄澈,香氣撲鼻,積公飲后乃問:“漸兒何在?”他知道陸羽已來到宮中。
天女浴躬
小天池在牯嶺街東北二里處。山上松林覆蓋,山頂有一圓池,泉水終年不斷,不因天旱而干涸,也不因雨多而外溢,故名小天池。由此南望,可見女兒城、大校場歷歷在目。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時,曾扎營在兒女城,并在大校場練兵,在東南山腰捉馬嶺放馬,并曾飲馬小天池。
山頂有白塔,俗稱諾那塔、凌云白塔,是西藏喇嘛諾那·呼圖克圖的墓塔。此塔為印度五輪式白塔,在峰頂甚為醒目。此塔文革中被毀。天池亭建于其地基之上,在亭中可眺望長江、鄱陽湖和良田阡陌。小天池南有諾那佛院,為宮殿式建筑,綠琉璃瓦,巍峨壯麗。
池西邊有“天女浴躬碑”,記述天上仙女在此沐浴之事。據說有一次王母娘娘外出有事,三位天女見廬山東北面的峰頂上有天池碧如明鏡便偷偷下凡來池中沐浴。沐浴完畢,一神鵲給三妹肖思鳳吐下一粒朱果,她拿起一聞,香味撲鼻,剛一沾唇就滾入腹中,不久懷孕。王母娘娘說她敗壞了天庭清規,把她打入凡塵。肖思鳳后來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廬山的開山老祖匡君。“小天女浴池”后來便簡稱“小天池”。
神奇湯泉
離陶淵明故鄉栗里不遠,有著名的溫泉。此泉在黃龍山麓,水溫高達六、七十度,水質好,含三十多種礦物質,屬“淡溫泉”,與西安華清池、英國“拜斯”溫泉、法國“凡而德白”溫泉屬同一類型,對關節炎、胃病、支氣管炎、皮膚病和神經衰弱癥均有療效。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曰:“廬山溫泉有四孔,可以熟雞蛋。……患有疥癬、風癩、楊梅瘡者,飽食入池,久浴后出汗,以旬日自愈。”晉《桑記》一書亦曰:“溫泉在胡廊廟南數里主薄山下,穴口為一丈許,沸泉涌出如湯,冬夏常熱。”可見其流量甚大。
朱熹曾探討此溫泉的成因:“誰燃丹黃燃,爨此玉池水?”但當時無法解決此問題。現在,已有圓滿解釋。李四光《廬山地質記》寫道:“廬山西南有大斷層,長達十四、五里。泉水從斷層經過,吸收地熱即成溫泉。”如今這里已建成大型療養院,面積二萬余平方米,有床位三百多張,浴池六十多個,并正在建設現代化的康樂中心。
三峽轟雷
三峽澗在漢陽峰和五老峰之間,由九十九條溪水匯合而成,坡陡水急,有長江三峽之勢,澗中多大石,黃庭堅書“三峽澗”三個大字即刻在觀音橋下的一塊砥石上。兩岸松柏蒼翠,終年急流洶涌不斷,澗上觀音橋,乃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所建。同時在橋邊建觀音寺,故名。橋下有深潭,稱“金井”。蘇東坡曾有《三峽橋》詩:“玉淵神龍近,云雨亂晴晝。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此處水好,被陸羽評為“天下第六泉”,故橋頭有“六泉亭”。觀音橋橫跨兩山,用七排大塊花崗石砌成單孔石橋,把兩邊百尺懸崖連接起來,古人贊其“神施鬼設”、“巧奪天工”。橋孔中有建橋碑記,說明此橋為宋代九江石匠陳氏三兄弟所建。歐陽玄有詩詠觀音橋曰:“百尺懸潭萬道山,一虹橫枕翠微間。半天云錦開青峽,幾地轟雷撼玉關。”蘇轍亦有《三峽橋》詩:“三峽波濤飽溯沿,過橋雷電記當年。江聲仿佛瞿塘口,石角參差滟滪前。應有夜猿啼古木,已將秋葉作歸船。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問信然。”
玉杖喚龍
玉淵潭在三峽澗觀音橋東北、棲賢寺門前,是一大片白石河床中的一個深潭。石壁上有巨幅石刻:“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為1936年馮玉祥手書《墨子》中的話。據說玉淵潭深不可測,可以直通湖南的岳麓山下。宋人張孝祥有詩曰:“靈源直上與天通,借路來從五老峰;試倚闌干敲玉杖,為君喚起玉淵龍。”
這首詩寫了一個龍女故事。據說此潭是龍王在廬山的一個行宮。他喜歡洞庭湖白魚精的大公子,把三公主嫁給他為妻。誰知此婿為人奸詐粗暴,虐待龍女,使她痛苦不堪。唐代學者李渤,原在棲賢寺苦讀,后到外地游學,在洞庭湖邊遇到三公主。公主向他哭訴苦情并求他給龍王傳書。李渤說凡人到不了龍宮,龍女給他一根金柱玉杖,告訴他只要在玉淵潭的玉石欄桿上敲三下,龍王就會接見。李渤回到玉淵潭,果然進了龍宮,交出了龍女的書信。龍王于是打算把女兒嫁給他,李渤連說“不可”。后來他考中進士,離開廬山。人們在他讀過書的棲賢寺、白鹿洞和住過的神廟里,都塑了他的神像。那些神像都是紅臉,據說是因為他在龍王面前談婚事時羞紅過臉。
青玉美容
秀峰瀑布龍潭的上面,有個水潭,似用青玉鋪成,故名青玉峽。傳說潭中的水有仙氣,用潭中的水洗臉可使丑陋變得俊俏。而這個故事是從南唐中主李璟說開的。
李璟從小生得很丑,為避人,故到廬山深山中讀書。有一天,他在讀書臺讀書,見龍潭中出來一朵金色的芙蓉,忽然化為一美麗的少女。李璟見她如此之美,就用雙手掩面避開了她。而此女卻求他救命,說她是龍女,曹彬要抓她為妾,不久就會帶兵追來。李璟仍不松手,龍女說人的美丑主要在內心而不在外表,請他發發慈悲。李璟于是帶龍女到上面的山峽里,讓她藏到瀑布后面的石洞中。不久,曹彬帶隊追來,問李璟美女下落,李璟說我是窮書生,長得丑,正在這兒用劍砍杜鵑花,美丑不能共存,所以沒見美女,見了也不會容她……曹彬只好悻悻而去。龍女出來,到水潭里洗了臉,胭脂把水都染紅了,洗畢對李璟說:“感謝公子救命之恩,只以這潭水留個紀念。”李璟捧水洗臉,潭水變得更深,映照出他的臉,他看到自己的容貌已變得秀氣多了。后來,這青玉峽的水就始終帶有龍女的仙氣,洗了可以返老還童變得年輕,丑臉也會變美。
青玉峽畔有漱玉亭,為蘇東坡常游之地。此處風景引起詩人豐富的想象,寫詩詠龍宮仙界:“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晶宮;愿從琴高去,腳踏赤鯉公;手持玉芙蓉,跳下清冷中。”
秀峰漱玉
秀峰寺原名開先寺,此處原為南唐中主李璟幼年讀書臺,亦有說為蕭昭明太子舊居。
傳說李璟曾進入廬山君的神仙洞府,同廬山君的女兒漱玉仙子結為伉儷。過了三年,神仙傳話,李璟即將回南京即位,臨別那天,他們唱起李璟所填的《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按天流。”唱畢二人抱頭痛哭。別后漱玉仙子相思成疾,在黃巖峭壁上遠眺南京,被大風吹落于瀑布中,變作一朵車輪大的蓮花——“瑞蓮”。后李璟在他的讀書臺建廟,名開先寺,并在龍潭旁正對黃崖飛瀑處,造了一座美麗的望仙亭——漱玉亭。
秀峰潭壁墨寶甚多。李璟讀書臺上有米芾所書江淹詠廬山詩《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由康熙臨摹刻石。讀書臺下有顏真卿書《大唐中興頌》(元結撰)全文四言四十五句,共有碑四塊,今存三塊。還有黃庭堅書《七佛偈》全文,并注明是坡仙之遺意,應開先寺鑒瑛禪師之請而書寫的。此外,另有王守仁書《紀功碑》。
秀峰龍潭邊則有米芾所書“第一山”三個大字,石壁上有南宋朱端章寫的“廬山”兩字,每豎有一人高。龍潭月門外石徑之右,有康熙所題“秀峰寺”三字石碑,其左有太子胤祁所書“灑松雪”三字。瀑布左石壁上有3.2米、長2.6米寬的一個“龍”字,為宋時南唐太守李亦書,右壁上則有元代丞相剌石花書的一個大“虎”字。在上下龍潭間的石山上,有米芾所書“青玉峽”三個大字。龍潭石壁上還有明代兵部尚書喬宇書“暴布泉”三個篆字,以及朝鮮愛國志士李寧齋1932年所寫“笑啼巖”三字,石上有附記云:“寧齋先生韓遺民也。國亡來華。睹吾國現狀頗與韓同,乃親書笑啼巖三字于此,復囑余增書一韓字,以明其國籍所在。”北宋末年方道縱曾在此石壁上題“濯纓洗耳,噴雪奔雷”八個大字,表現了振興邦國的雄心壯志。
蘆林仙湖
在廬山博物館南一里,有蘆林湖。原來的蘆林谷是傳說中蛟龍出沒的“神湖”,1955年在星洲、玉峰峽口筑起了高32米、長120米的大壩,形成了一個約二百畝的高山平湖。湖心有亭,壩上部為五孔石橋,水盛時溢洪,如五條人工瀑布。附近有大松林,幽靜清雅,古樸深邃。
廬山古代有大湖,后忽然消失,于是有了仙湖的傳說:晉朝將軍桓沖任江州刺史時,曾派人到神話的故鄉廬山探險。使者翻山越嶺,爬到很高的山上,忽然發現一個數百畝大的湖泊,湖邊蘆花盛開,四周綠樹環繞,百鳥和鳴,湖中天鵝戲水,湖水寶石閃光,真乃神仙境界。使者口干正要痛飲湖中清水,忽見波濤中閃出一條赤鱗大魚,擺尾弄鰭欲與他對飲,嚇得他六神無主,拔腳便逃。后來再去找此仙湖,卻已遍尋不得。
此仙湖何在?據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后認為:這仙湖即是今之蘆林湖。古代當然沒有32米高的蘆林大壩,但遠古冰川將山間刮下的冰磧物,壅塞在蘆林谷口,類似大壩,堵住了山水的出路,從而形成了一個冰磧湖。后來谷口松動,山水下瀉,“仙湖”就消失了。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奇峰千重霧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自古出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