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桃花源記》與桃花源
桃花源在桃源縣西南30里,是湖南著名風景區。據史載,這里原名烏頭村,它的易名和著名都與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有關。
一篇神奇文
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古詩句出處: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古詩句出處: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與桃花源》古詩句出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親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與此文同時還寫有《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肄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詩人在這篇奇文和詩作中,描畫了一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田園理想國。他虛構這一理想國,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作為陶侃的曾孫,他也曾有過一段仕途的經歷,初為州祭酒,復為鎮軍參軍,遷彭澤令;也曾立志像曾祖那樣為國為民,但現實使他大為失望,以“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而去官歸田,自晉末至劉宋二十多年里,雖屢被征詔而一直不再出仕。現實的黑暗使他向往遠古羲農、羲皇、重華等等那有衣有食、無憂無慮的時代,向往《莊子》、《列子》等道書中描繪的無君無父的理想之國。除了這個生活基礎以外,促使他提出桃花源理想的還有一些更直接的原因。漢末以后,人們苦于戰亂,往往或自行集結歸附大姓,筑堡自衛,或據險逃難,遠離塵世。如三國時的著名人物田疇就曾在京東盤山建立過一個特殊的約束社會。田疇字子泰,無終(今天津薊縣)人,曾為幽州牧劉虞從事。劉派他出使長安,返回時劉已被公孫瓚所殺。田疇便回無終帶宗族和依附者數百人,“入徐無山(即無終山、盤山),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余家”。經田疇約法治理“至道不拾遺”,北方烏丸、鮮卑等也一度前來進貢。袁紹父子屢詔不就,后因憤于烏丸掠境,乃隨曹操征討烏丸。曹操欲封其侯爵,他拒不接受:“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故乾隆有盤山懷古詩云:“田疇不賣盧龍塞,李靖空余舞劍臺。”陶淵明亦有《擬古》詩贊之:“聞有田子春,節義為士雄。”據史載,陶淵明家鄉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這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組織很可能給陶淵明構想桃花源仙境以直接的啟發。另外,也有論者認為,《桃花源記》的寫作很可能跟陶淵明憎惡劉宋有關。他一度作過原東晉劉裕的參軍,后劉代晉改宋,他拒絕佐宋并寫《桃花源記》等詩文以譏之。
幾多桃花源
《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中構想的“仙境”自然只是作者的理想,但它卻以與現實社會的尖銳對立而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以至在后世文人的詩文中漸變為一個超塵出俗的神仙世界和隱居之所的代名詞。無限的希望產生不懈的追尋。于是,“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哪里,便成了千古之謎。有人說在廬山某條山谷里,有人說即是田疇的盧龍塞……直至新近還有人提出,認為桃花源極有可能在安徽省古徽州(今黃山市)黟縣。理由是:陶淵明家居柴桑,后又為彭澤令,此二處距黟縣僅一二百里,喜作“撫劍獨行游”的陶淵明不會不游黟縣這一帶令梁武帝傾倒的大好山水。黟縣有一座武陵嶺,并有武陵村。據明《徽州府志》載,陶淵明曾直稱黟人為“武陵人”。這些都恰好應《桃花源記》中“武陵人”之說。黟縣還有一塊91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歷代文人稱之“舊秦村”、“桃花源”。其地理環境酷似桃花源,外人進入須沿一條名為章水的溪流到漁停,絕壁下有桃源洞,過洞即見盆地“豁然開朗”之景象。另外,桃源洞一帶至今仍有陶氏后裔居住。不久前發現的《陶氏宗譜》證明他們的始祖是陶淵明裔孫陶庚四。
但一般認為,湖南桃源縣桃花源為陶淵明所記之桃花源。如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桃花源”、“桃源山”條即持此說。桃源縣一帶舊屬荊州。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為荊江二州刺史時管轄過那里,他由此很可能從小就知道那里有一個美麗的去處。故此說或不無根據。
牛郎織女與桃花源
桃花源面臨滔滔湘江,背倚巍巍群峰,進入其境,一切宛若陶老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過桃花源牌坊,即是桃花溪。“緣溪行”,周圍是大片桃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林深處有“窮林橋”。過橋不遠,即見秦人古洞。進洞行數十步,眼前即“豁然開朗”,有“土地平曠”的千丘田,“屋舍儼然”的豁然軒。千丘池旁有延至館,人云為昔日避亂秦人筵請武陵漁人之處。人們還說,最早來到這里的確是“秦人”,為逃避秦始皇抓民伕修長城和選美女而來此避難的李立、郭嫂,和一位因此而失去兒子和兒媳的老媽媽。他們在此組成家庭,李立和郭嫂生兒育女,以后漸成村落。因三姓組成,故名三合村。村名流傳至外,人們說這里的居民都是李立和郭嫂的后代……
湖南桃源縣桃花源
據載,這里早在漢代即以自然風景區著稱,晉又始建桃川宮等人文景觀。大約在北周時,人們發現這里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頗為相似,于是易名“桃花源”,并按作家文意經營建筑。自此名聲更著。至唐就已辟成自桃源縣城至水心巖行程40多公里的桃花源游覽區。及宋,從沅江畔到桃花山更形成巨大建筑群。可惜元末毀于火。明洪武初得以復興,明末又毀于火。光緒年間,桃源縣令余良棟重修靖節祠,并沿山配置亭閣,問津亭、延至館、窮林橋、水源亭、豁然軒、高舉閣、尋契亭、既出亭、向路橋等皆按《桃花源記》命名。其貌基本保留至今。
這個地方何以如此美麗?據說和牛郎、織女有關。織女原是天上的仙女,因羨慕人間的自由而私自下凡嫁給了牛郎,男耕女織,夫妻恩愛。王母娘娘得知后,她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捉回天庭。牛郎聞訊,踏著織女云路追趕。快追到之時,王母娘娘用玉簪劃空為銀河,將牛郎與織女分隔于銀河兩岸,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喜鵲搭橋見面一次。織女被罰在天庭織布,心卻日夜思念彼岸的牛郎。后來想,夫妻倆與其這樣活受折磨,還不如讓牛郎回人間的好。但人間租重稅多,牛郎不是又得受苦?還是七衣仙女們為她解了難:勸她織一幅錦緞叫牛郎帶回去,它有多美,那地面上也就有多美。織女織上青山、綠竹、花鳥、村莊……為了防止那個美麗處所被外人發現,七衣仙女們還幫助織女用黑色絲線織成一個山洞,把仙境都籠罩在洞里,外面只留下一個網羅著古藤的狹口。錦緞織完之時,正是七月初六晚上。為防意外,喜鵲姐妹們提前在銀河上搭起鵲橋。誰知織女剛踏上橋頭,就聽身后傳來王母娘娘的冷笑。她嚇得手一松,錦緞還沒來得及交給牛郎就飄落在地,即為此人間仙境——桃花源。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棲霞山·“金陵第一明秀山”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魯西之旅·梁山泊·《水滸》勝跡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