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王建墓·永陵千年誤琴臺
成都西郊三洞橋側,有一座直徑八十余米,高十五米的圓形土丘,相傳為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撫琴臺遺址。杜甫寓居成都時,曾去憑吊。詩人默默徘徊于琴臺之上,眺望暮靄碧云,追懷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始終不渝、琴心相結的真摯愛情,發出千古知音般的慨嘆:“茂陵多病后,尚愛卓文君。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云。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杜甫《琴臺》)
1942年,人們在杜甫所言及的琴臺舊址挖掘防空洞,發現地下有排列整齊的磚砌體。華西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先生聞訊前往考察。經鑒定,此系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盡管被盜,墓中文物仍相當豐富。1961年,永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室由十四道石券構成,全長23.4米。前室相當于墓道,中室放置棺槨,后室有石床,床上置王建石像。棺床為須彌座式,兩側列置作扶棺床狀的十二力士雕像。棺床東、南、西三面的二十四名女樂伎的浮雕像(其中正南有兩個舞伎),構成了完整的宮廷樂隊,而且各種樂器均有。
據說,唐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兒山,忽生游月宮聽仙樂的幻覺,于是創作了名噪一時的霓裳羽衣曲。配舞之后,成為唐代宮廷樂舞中獨占鰲頭的《霓裳羽衣曲舞》。據《蜀梼杌》云:前蜀宮廷里亦盛行此樂舞。一些研究者對王建墓內的樂伎的造型、神態、動作以及服飾等方面考證研究之后,認為石刻再現的正是早已失傳的唐代霓裳羽衣曲舞的姿韻風貌,這是研究古代樂舞的珍貴資料。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滄州之旅·詩經村·毛公傳詩
下一篇:蕭蕭大漠風·南疆之旅·公主堡·漢日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