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筑·衛輝比干墓廟
衛輝比干墓廟位于衛輝市頓坊店鄉比干廟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比干廟是我國最古老的忠臣廟之一。據《尚書·武成》記載:“武王克殷,封比干墓。”因而周武王時期應為最早的修建年代。北魏太和十八年(494),魏孝文帝巡視衛輝,封墓建廟,并撰《吊比干文》。唐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追贈比干為太師,謚號“忠烈公”,并修繕廟院。元延祐四年(1317),仁宗下詔為比干修廟塑像。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重建比干廟。明萬歷、清康熙年間維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乾隆皇帝親至比干廟祭吊并親筆書丹祭文。
比干姓子名干,殷紂王的叔父,官居少師,因進諫而遭剖心。宋嘉祐六年(1061)的《林氏家譜》記有:“比干忠諫而死,正妃陳氏避紂難,于長林生子泉。”所以,比干廟又被視為天下林氏的家祠。1934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派林修、林越、林異覺為代表至比干廟掃墓祭祖。
比干墓廟保存了明弘治年間(1488—1505)重修以來的建筑群格局。廟南北長410m,東西寬153m,占地6.8h㎡。中軸線建筑依次為照壁、山門、儀門、木牌坊、拜殿與大殿、石牌坊、比干墓。左右建筑分別為財神殿、碑廊、三公祠等,另有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宋重刻)、唐太宗《祭比干文碑》、清乾隆《御制詩碑》等歷代碑刻86通,以及300余株古柏,構成了布局完整、規模宏大、廟墓合一的古代建筑群。
照壁為明代所建,長11.60m,高6.89m,厚1.28m,綠色琉璃瓦頂。照壁正中央鑲嵌24塊高浮雕琉璃磚組成的牡丹花卉圖案,構圖新穎,雕工精細。木牌坊為二柱一樓式,兩柱下均有制作規整的抱鼓石,雕纏枝花卉圖案和石獅。檐下置重翹重昂七踩斗栱,黃色琉璃瓦頂,綠琉璃瓦剪邊。木構件彩畫二龍戲珠、花卉、人物故事等圖案,額枋書“殷太師廟”。
拜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卷棚式綠琉璃瓦頂,梁架均飾彩畫。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頂,檐下施三踩斗栱,為明孝宗時重建。木構件均施旋子彩畫,額心繪二龍戲珠、宋錦等圖案,遮檐板分別繪火焰三寶珠、龍鳳等圖案。石牌坊兩柱單門,額枋上雕“殷太師比干墓”。石柱上陰刻對聯“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石坊頂端中央雕刻心形,左右置日、月,名曰“丹心照日月”,象征比干的忠貞與日月同輝。
碑廊面闊十三間,進深一間,布瓦卷棚頂。廊內共豎立、鑲嵌珍貴碑碣64通,多出自歷代帝王、官吏和文人學士手筆。墓前亭內豎立墓碑,上刻“殷比干墓”,相傳為孔子揮劍所刻,被世人尊為“天下第一碑”。
比干墓廟是廟墓合一的建筑群,被稱為“天下第一廟”。比干是中國民間供奉的文財神,被稱譽“天下第一仁”,是中國歷史上以死諫君的第一人。比干墓廟的建筑、碑刻以及平冠柏、開心柏、沒心菜等自然景觀無不包含著神奇感人的傳說。
照壁(文宣提供)
山門(文宣提供)
拜殿(文宣提供)
上一篇:衛輝望京樓
下一篇:佛教建筑·衛輝鎮國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