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畢光明
抒情詩選集。周國強編。漓江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選收北京16名青年詩人的詩作212首。入選作者顯示了北京現代詩的陣容,主要由早期的“今天”詩派和后來的“圓明園詩社”的成員組成。他們是食指、北島、江河、芒克、多多、田曉青、嚴力、顧城、楊煉、黑大春、牛波、維維、雪迪、貝嶺、馬高明、阿曲強巴。所收作品絕大部分是八十年代以來的新作。青年詩人郭路生(食指)的作品置于該詩集之首,這些詩均寫于十年動亂時期,明顯地可看出對“今天”群體的啟發和影響。他的詩真實地反映了浩劫年代里思想被窒息、人權被剝奪的青年人的寂寞、苦悶而又忿郁、沸熱的心靈。既有“迷途的惆悵,失敗的痛苦”,但又有對未來的堅信(《相信未來》),既有幻想破滅的悲哀(《還是干脆忘掉她吧》)和無所歸依的飄零感,也有不冷卻的青春的熱血:“哪怕荊棘刺破我的心,/火一樣的血漿火一樣地燃燒著,/掙扎著爬進那些喧鬧的江河,/人死了,精神永遠不沉默!”(《命運》)詩的語調蒼涼,意象凝重,色澤冷峻,傳達出特定年代里沉重的生活氣氛,也閃躍出微茫的刺破夜幔的精神火花。這樣的內心視境在芒克的《天空》等詩里得到了映射。這組詩以精練的詩句、冷凝的意象表達出“文革青年”的先覺的孤獨,追求的苦悶,以及對民族命運的注視。八十年代的詩歌,則由社會的關注而趨入詩人的內在的智性,藝術上走向多元。有的用超現實主義的詩藝拼裝詩的七巧板,從背后觀照民族與自我以及藝術的本質。有的以恬淡的心境發現微妙的自我感情生活。有的在黑色幽默中豎立生命的莊嚴。有的詩歌形象撲朔迷離,但讓人觸摸得到一顆為創造和自我求證而焦灼的心靈。顧城的空明、田曉青的閑邈,同黑大春的狂悖、濃烈形成鮮明的對比。楊煉的歷史文化的重鑄與阿曲強巴(周國強)的草原抒情,匯流著相近似的意脈。雪迪、牛波、貝嶺、維維、馬高明讓想象和語言自身構成動人的姿態,也融入了詩人的超越日常生活的形而上的沉思。這些詩人的共同特點是嚴肅、純正的詩歌趣味。詩集是他們執著耕耘現代詩的實績的展示。
上一篇:葛菲《北京失去平衡》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鄒德清《北方的原野》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