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菲
報告文學。作者沙青。發表于《報告文學》1986年第4期。作品以翔實、確鑿的材料、事實,揭示了北京面臨的歷史上最嚴重、最觸目驚心的生存危機:水資源的嚴重匱缺。1977年3月,在聯合國水資源會議上,科學家似警告世界:“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世界上的石油危機之后的下一個危機就是水的危機?!比欢?,危機已經在北京出現。這個本來就水源不足的城市,建國三十多年來,人口從二百萬猛增至一千萬。加之沉重的工業負擔,城市瀕臨危境。遍布城郊的四萬眼井把北京變成一個大漏斗。東郊地面開始下沉。1980年以來,連年干旱橫掃北京。京西二百里外的深山區,承受著百年來最持久的旱災。水貴如油。山區村民不得已,思謀背棄故土,外出謀生。北京的水源危機并非今天方為人覺察。早在1958年設計興修十三陵水庫時,年輕的水利工程師黃震東便心事重重。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未來的一天,十三陵水庫將會干枯。為此,他埋頭尋找新水源。幾個月辛勤踏勘的結果,是一份十三陵水庫補水報告。二十七年后,十三陵水庫補水工程全面開工,所采用的設計方案,恰恰是黃震東二十七年前的結晶。1979年,已任北京水利局總工程師的黃震東執筆起草了《北京水資源問題學術討論會總結報告》。報告面世后引起巨大震動。人們的認識迅速深化、擴展。水源本已嚴重不足,而有限的水資源卻遭受或面臨著污染的威脅。1985年春,突如其來的水質事故使長辛店十二萬居民憤怒。人們指責水廠沒良心。然而,水質早已在人們肆無忌憚、隨心所欲地對待大自然時便已惡化。災難并非危言聳聽。為了保護北京的水資源,有識之士頂著巨大的壓力和人們意識、觀念的墮力,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斗爭。幾年來,圍繞密云和懷柔水庫能否開發旅游業的問題,人們各執一詞,莫衷一是。為了保護北京市的這兩盆凈水,市環境保護局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責難,經受了不斷的挫折、失敗。然而,他們畢竟勝利了。城市嚴重缺水,節水勢在必行。而長城飯店每個床位一天用水標準三噸,超過一個普通市民一個月的用水量。在節水檢查員和飯店的談判中,又是一場針鋒相對的抗爭。專家預言,如不控制北京地下水的開采和水質的惡化,到公元二千年,北京的地下水位將降到七十米以下。那時,北京現有的水井將大部分干枯報廢,北京城近郊區將沒有合格的地下水可以飲用。那么,北京曾經讓人聊以自慰的三十多條河流而今何在?有人忠告:北京城治理了一條龍須溝,卻出現了近三十條龍須溝。北京城會不會在貧水中自行消亡?答案令人痛苦。要想改變這一災難性的結果,唯一的出路是靠我們自己修補創傷,重新建立一個適合于人生存的北京城。在這部社會問題報告文學中,作者以嚴肅的現實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將北京水資源危機的嚴峻狀況擺在人們面前,以期引起警醒和自省。通過對大量材料的選擇集中,“北京失去平衡”的主題得到了強化和突出。在揭露問題的同時,作者對為保護北京的水資源而披荊斬棘、頑強工作的人們表示了極大的敬意。
上一篇:蔣亞林《北京城雜憶》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畢光明《北京青年現代詩十六家》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