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兒童詩。作者柯巖。寫成于1959年。收入作者詩劇合集《“小迷糊”阿姨》(作家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這首詩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小迷糊”的形象。詩中寫“小迷糊”因為勞動挺好,中隊獎給他一張戲票,可到了劇場,卻將戲票丟失。幸虧他還記得座位號碼,才算央求收票的叔叔讓他進去。中隊將這張戲票獎給“小迷糊”,除了表揚他勞動態度好以外,大概還有另外用意。劇場演出的節目內容,幾乎與他們中隊一模一樣,并且也有個“小迷糊”,而這個“小迷糊”又幾乎與看戲的“小迷糊”一模一樣。不過,戲中“小迷糊”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他能很快地改掉缺點和毛病。這樣,使看戲的“小迷糊”產生向戲中“小迷糊”學習的念頭。于是,在戲劇閉幕時,“小迷糊”去找戲中的“小迷糊”,并且和他三擊掌,交上朋友??墒牵谶@時,鏡子里出現了奇跡:“小迷糊”不見了,出現的卻是一個上了年紀的阿姨。由此,也可看出看戲的“小迷糊”迷糊的程度了。這時,“小迷糊”覺得很不好意思,并對這么好的阿姨扮演一個像他這樣的孩子感到不解。阿姨告訴他,她的工作很重要,并且愿和他交個好朋友……從那以后,“小迷糊”終于將缺點和毛病改掉,成了一名設計師,但扮演“小迷糊”的阿姨,卻一直在他心里留著深刻記憶。這首詩通過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不僅表現了教育孩子改正缺點和毛病的主題,而且還有教育成人熱愛兒童工作的用意。
上一篇:孫宜君《“小兵”的故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楊新敏《“未可及”別傳》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