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趙曄·伍員之死
東漢歷史小說。作者趙曄。載《吳越春秋》卷三與卷六。吳組緗等《歷代小說選》錄入。故事敘寫伍員冒死進諫之事。吳王夫差置酒于文臺之上,群臣悉在,太宰嚭執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吳王欲封賞太宰嚭,并將使勾踐復國,問諸臣以為如何。群臣賀贊吳王之德及成霸業之功,伍員垂涕進諫,勸王拒絕越國求和,勿信讒夫之言,否則吳國將滅。吳王大怒,反誣伍員所言,意欲專權擅威,并警告伍員“無沮吳謀”。伍員請辭離去,欲自殺報國,吳王使人賜劍,迫其自戕。伍員仰天呼怨,責吳王暴戾,賜死之繆,遂伏劍而死。吳王即斷子胥尸頭,并棄子胥尸軀于江中。之后,吳國連年荒歉,民多怨恨。吳王復伐齊,太子友諷諫無效。越王乘機派范蠡等率軍以斷絕伐齊吳軍退路,并進攻吳都,吳師大敗,后吳王遂自裁身死。作品通過伍員冒死進諫,夫差執意不納,致使身死國滅的故事,說明人君當以納諫為善,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身為人臣者,當以進諫為樂,甚至不惜犧牲性命,為國盡忠。本來,吳國自從闔閭得到伍員的幫助,取得政權以后,整軍經武,破楚伐越,所向披靡,一時國勢十分強大。而夫差為政,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對內荒淫誤國,殘害百姓,聽信讒言,迫害忠良;對外連年征戰,窮兵黷武,勞民傷財,耗盡國力。夫差對伍員的勸諫,不僅置之不理,還賜劍令其自盡,而對近在身旁、成為心腹之患的越國完全喪失了警惕,一再發兵遠征齊、魯,結果連續遭到越國的侵襲,終于落得身死國滅的可悲下場。這是一個嚴重的歷史教訓。本篇人物性格刻畫鮮明,情節曲折而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篇中對夫差的昏庸誤國,伍員的忠誠與怨恨,都有深刻生動的敘述。寫伍子胥之死的一段文字,悲壯痛切,至為感人。太子友對夫差的諷諫一節,寓意深刻,本身即是一則頗具意趣的寓言故事。而作品后半部分,寫伍子胥頭顱在城上顯靈:“越王追奔,欲入胥門,望吳南城,見伍子胥頭,巨若車輪,目若耀電,須發四張,射于十里。越軍大懼,留兵假道。即日夜半,暴風疾雨,雷奔電激,飛石揚砂,疾于弓弩。越軍壞敗,松陵卻退。……子胥乃與種、蠡夢曰:‘吾知越之必入吳矣,故求置吾頭于南門,以觀汝之破吳也。惟欲以窮夫差,定汝入我之國,吾心又不忍,故為風雨,以還汝軍……’。”這是一段生動的民間傳說,它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奇情異趣,文字也勃勃有生氣,較為充分地展現了伍員的愛國精神和他的英雄氣概。但寫伍員認為“越之伐吳,自是天(意)也”,這里反映的天命論思想,則應批判。這個故事對后世小說、戲劇有很大影響。唐代《伍子胥變文》后半部分即據此故事演飾而來。五代杜光庭《錄異記》還演繹出伍子胥臨終戒子“懸吾首于南門”事等。
上一篇:《先秦·列御寇·兩小兒辯日》簡析
下一篇:《秦漢·趙曄·伍子胥奔吳》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