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祖臺之·藻居
亦題《藻》、《梁上老翁》、《水底弦歌》、《藻兼》。東晉志怪小說。祖臺之撰。原載《祖臺之志怪》。《北堂書鈔》卷一五八錄載。魯迅《古小說鉤沉》、鄭學弢《列異傳等五種·志怪》皆輯錄。作品敘寫漢武帝、東方朔見梁上老翁(即“藻”)之事:漢武與近臣宴于未央殿,忽聞人語:“老臣冒死自陳。”乃發現屋梁上有一老者,身高八、九寸,柱杖彎腰,緣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視殿屋,俯視帝腳,忽然不見。東方朔說,這就是“藻”神,居住在水木佳勝之處;今造宮殿,斬伐其居,故來訴于帝;其仰視此“未央”殿,訴陛下正侵其居而不知這種騷擾的盡頭(央者,盡也);俯視陛下足者,愿陛下宮殿足于此而不再更造。武帝聽后,即息止宮寢之勞役。后武帝巡幸河都,梁上老翁又凌波而出,感謝武帝停止營建宮室,并獻給武帝河底洞穴之寶。……本篇通過對春天巢居幽林佳木之處,而冬天潛藏深淵河府之底的水木之神兩次出現見漢武帝的情節描寫,曲折地表現了人民群眾對封建統治者不惜人力而大興土木之役的不滿情緒,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安居樂業的強烈愿望。作品把歷史人物的傳說與鬼怪故事融為一體,使歷史人物傳說化。其想象奇幻,情節怪異有趣。梁上老翁只有八、九寸高,“篤老之極”,時而臥于棟梁之上,時而居于河淵之中;時語時不語而暗示;時而出現,時而忽然不見;時弦歌于水底,時又“凌波而出,衣不沾濡”。寫來有實有虛,有靜有動;既給人以真情實感,又使人撲朔迷離;意境變幻,筆意曲微;格調含蓄,卻有鋒芒,以贊嘆武帝能“止息斧斤”明筆,又暗刺了他的驕奢行為。顯而易見,作者在創作方法上受到了儒家“溫柔敦厚”詩教之影響,達到了“風雅之興,志思蓄憤”(劉勰語)這種“怨而不怒、諷而不傷”的藝術創作水準。這是一篇佳作,對后世小說創作影響頗大。《幽明錄》曾采錄此篇,并有所衍飾,如梁上老翁第二次挾帶樂器見武帝而相慶樂歌的場面描寫,意境和悅而優美,令人神往。《述異記》卷下亦記此故事,則又演化出“洞穴珠”(即本篇的“洞穴之寶”)的來歷,更是錦上添花。《窮神秘苑》、《古今譚概·荒唐部》皆載此故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薄紹之》簡析
下一篇:《秦漢·劉向·虎會不推車》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