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麓堂集》的主要內容,《懷麓堂集》導讀
《懷麓堂集》是明代文學家李東陽的詩文集,以其書齋為“懷麓堂”,故名。此集原刊170卷,包括前集50卷,后集60卷,《講讀錄》1卷,《東祀集》1卷,《南行稿》1卷,《北上稿》1卷,《求退錄》3卷。現通行之百卷本,為清代康熙年間廖方達校刊重刻本,書前有明正德年間楊一清的序,另有李東陽《自序》,本為擬古樂府而作,廖方達移為全集之序,其他版本尚有:明代嘉靖年間茶陵刻本,附法式善、唐仲冕輯錄的《明李文正公年譜》7卷,1984年岳麓書社出版了周寅賓點校的 《李東陽集》 (一)。
李東陽 (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 人,幼聰敏,4歲能作尺徑書,代宗曾召試,喜而抱至膝上,賜與果鈔,英宗天順八年(1464)進士,授編修,侍講學士。歷任英、憲、孝、武四朝,孝宗時任太常少卿,上書議時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禮部右侍郎,入內閣,專典誥敕,閣中疏草往往出于其手,累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為一朝之重臣。武宗朝,宦官劉瑾專權,迫害群臣,獨李東陽依附周旋,因以避禍,頗為當時氣節之士所不滿,但他能“潛移默奪,保全善類,天下陰受其庇。”(《明史·李東陽傳》)及劉瑾被誅,東陽上書自責,帝慰留之,死后追贈太師,謚號文正。
李東陽博學能文,好獎掖后進,門人稱其為“西涯先生”,天下宗之,在成化、弘治年間,形成了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對前后七子頗多影響。喜著文,每每“坐擁圖書消暇日”,著述頗豐,于孝宗朝奉旨任總裁官,撰《明會典》180卷,史料豐富,又著 《新舊唐書雜論》1卷,辨唐史是非甚詳,另有 《懷麓堂詩話》1卷。
此文集包括有:《詩前稿》20卷,《文前稿》30卷,《詩后稿》10卷,《文后稿》30卷,《雜記》10卷,包括《南行稿》、《北上錄》、《經筵講讀》、《東祀錄》、《集句錄》、《哭子錄》、《求退錄》7種。集李東陽詩文創作之大成,亦體現其文學創作之宗旨。
李東陽在文學創作上,主張做詩要宗法盛唐,尤尊杜甫,而以詩歌的音調、法度為主,注重于形式的模擬,同時強調要有“比興”,要表現作者真實的“情思”。他認為,“所謂比與興者,皆托物寓情而為之者也,……此詩之所以貴情思而輕實也。”(《懷麓堂詩話》)在明代“臺閣體”盛行之際,首倡復古,以臺閣重臣的地位,主持詩壇,所領導的茶陵詩派,在文學史上既對糾正“臺閣體”雍容典雅、平庸呆板的弊病,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開啟了前后七子“詩必盛唐”的復古創作趨向的先河。
李東陽的詩文創作在當時名重一時,詩歌中以《擬古樂府》百首較為有名,如《易水行》等論及古人古事,較為中肯深刻,但后人以為,不過是以樂府詩體作史論,缺少詩味。他的少量的抒情詩尚可讀,如《寄彭民望》等,五七言詩中有一些佳作,如《春至》中寫道,“東鄰不衣褐,西舍無飲煙”,致使他自己也“對食不能餐”,表現了一種憂國憂民的真摯情懷,而《風雨嘆》等則是作者感時傷世、道己深情之作。
他的詩歌長于寫景抒情,能夠于平淡之中見清新之氣。如《北原牧唱》,寫景就極為生動活潑:“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兒唱歌牛載歸,兒家在原牛在坂,歌聲漸低人更遠,山蒼茫,水清淺。”由于他“歷官館閣,四十年不出國門”(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生活思想顯得有些貧乏,所以他的作品多為題贈、詠史之作,實際上只不過是館閣宮廷生活的寫照,與“臺閣體”并無二致,有時極為追求典雅工麗,尚未脫卻“臺閣體”遺風,因此以他為首的“茶陵派”詩歌,在明代前期詩歌發展中,具有轉折過渡的性質,是“臺閣體”與復古運動之間的承前啟后的詩派。
他的文章開始是力求平正典雅,后來則改以沉博偉麗為宗,“其文章則究為明代一大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散文包括賦、序、記、論、傳、雜著、題跋、狀疏等,其中以記傳、雜著較為佳,抒情記景散文如《游西山記》、《聽雨亭記》都描繪入微,歷歷在目,論說文則流暢典雅,說理有力,體現其師法先秦的主張。
明代詩壇,在“洪武以后,文以平正典雅為宗,其究漸流于庸膚,庸膚之極,不得不變而求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而李東陽在糾正當時以“臺閣體”為代表的典雅靡弱詩風的流弊方面,是多有建樹的,“后來雄偉奇杰之才,終不能擠而廢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參考文獻
- 《李東陽集》(一),周寅賓點校,岳麓書社,1983。
上一篇:《彊村叢書》的主要內容,《彊村叢書》導讀
下一篇:《恒言錄》的主要內容,《恒言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