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的主要內容,《法言》導讀
《法言》又名 《揚子》、《揚子法言》,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揚雄(見 “太玄”)著。本書在宋代就有多種刻本流傳。清嘉慶間,有秦恩復仿宋刊本即《諸子集成》本,以及李賡蕓刊抱經堂校定本。光緒二年浙局《二十二子》本。另有 《四部叢刊》景印秦刻本和 《四部備要》本。近人汪榮寶著《法言疏證》、《法言義疏》,內容較為詳備。
《法言》全書13篇,每篇為1卷,模仿 《論語》寫成。約4萬字。除《法言序》外,篇目為 《學行》、《吾子》、《修身》、《問道》、《問神》、《問明》、《寡見》、《五百》、《先知》、《重黎》、《淵騫》、《君子》、《孝至》。《法言》尊圣人,談王道,主要宣揚儒家傳統思想。它推崇孔子,將孔子與堯舜禹文武周公并論(《問明》)。認為離開儒家的 “五經”而好讀 “諸子”,那就不能 “識道” ( 《寡見》)。批評老子 “棰提仁義,絕滅禮學”(《問道》); 莊周、揚朱“蕩而不法”; 墨翟、晏嬰“儉而廢禮”; 申不害、韓非 “險而無化”; 鄒衍 “迂而不信” ( 《五百》)。但在 《問道》 中又肯定老子 “言道德”、莊周“少欲”、鄒衍“自持”的主張。哲學上認為“天地交,萬物生”(《修身》),天地產生萬物是無意識無目的的。認為事物在變化過程中有“因”(繼承),有“革”(變革),指出 “可則因,否則革”(《問道》),對古代文化,主張“新則襲之,敝則益損之”(同上)。提出 “自然之道”就是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君子》),駁斥了長生不死的迷信觀念。對傳統的占天術持否定態度,“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五百》),強調人事的吉兇 “在德不在星”。提出政權的得失,在于人為,項羽敗亡是“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重黎》),從而否定了神權論的歷史觀和五德終始的宿命論。書中重視知識的運用,認為 “學,行之,上也” ( 《學行》),“夫智 (知),用不用,益不益,則不贅虧矣”。重視驗證,提出 “君子之言,幽必有驗乎明,遠必有驗乎近,大必有驗乎小,微必有驗乎著,無驗而言之謂妄”(《問神》)。在人性論上修正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論,提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修身》)。認為“性”包括“視、聽、言、貌、思”,后天的學習可以 “修性”,“學則正,否則邪” (《學行》)。
《法言》站在擁護古代儒家學說的立場上駁斥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學說,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它對讖緯迷信和神仙方術的批判雖然不夠徹底,但在兩漢之際神學彌漫的年代里,仍起了進步的作用。《漢書》本傳稱,揚雄死后,“其《法言》大行”。以后桓譚和王充的無神論思想都深受其影響。司馬光亦推崇此書,自稱:“少好此書,研精竭慮,歷年已多”。
《法言》文字“簡而奧”,所以長期來對它的研究,都偏重于對文字的注釋。自漢至北宋,為之注釋者時有其人。司馬光集當時存世的李軌、柳宗元、宋咸、吳秘四家注和音義,著成《法言集注》。清代漢學復興,《法言》再度為人重視,王念孫父子以及孫星衍、孫詒讓、俞正燮、俞樾等都對它作了考訂和研究。
參考文獻
- 1. 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中華書局,1987。
- 2. 吳則虞:《揚雄思想評議》,哲學研究,1957,第6期。
上一篇:《法苑珠林》的主要內容,《法苑珠林》導讀
下一篇:《洞淵神咒經》的主要內容,《洞淵神咒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