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大一統志》的主要內容,《大元大一統志》導讀
《大元大一統志》是元代官修的全國地理總志,中國第一部一統志。又稱《大元一統志》、《元一統志》。由元札馬剌丁、虞應龍和孛蘭盻、岳鉉先后主編。凡1300卷,合600冊。
札馬剌丁,又作札馬魯丁,為西域人,世祖時官集賢大學士、中奉大夫,行秘書省事。虞應龍為蜀人,世祖時官奉直大夫,秘書少監。孛蘭盻,又作卜蘭禧,蒙古族人,世宗時官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岳鉉字周臣,湯陰(今屬河南)人。成宗時官昭文庫大學士,中奏大夫、秘書監。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札馬剌丁奏議編大一統志,元世祖忽必烈采納他的建議,并命他與虞應龍等搜集材料編志。至元三十一年 (1294)初編為750卷 (一說755卷)。此后,又陸續得到《云南圖志》、《甘肅圖志》、《遼陽圖志》,因而重修,由孛蘭盻、岳鉉等編撰,于大德七年(1303)全書編定,并有彩畫地圖。先后歷時17年。
該書在《元和郡縣圖志》及《太平寰宇記》等書體例基礎上,按中書省、行中書省和所轄各路的現行政區劃分篇,以府、州為記敘單位,分建置沿革、坊郭鄉鎮、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勝、古跡、寺觀、官跡、人物、仙釋等目。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北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縣圖志》、宋《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大江以南各行省,多取材于宋《輿地紀勝》和宋、元舊志; 邊遠地區的材料則采自新編的 《云南圖志》、《甘肅圖志》、《遼陽圖志》等。部分內容,尚出自編者輯纂。
本志保存了宋、金、元舊志中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如記述大都(今北京)寺觀、古跡的壯麗繁多,多它書所未見; 記延安路石油、鄜州石脂等情況,可補沈括《夢溪筆談》之不足。對元以后的修志寫史有深遠影響,開創了編修一統志的體例,《大明一統志》以它為藍本,《大清一統志》又以《大明一統志》為藍本。《元史·地理志》,亦多取材于此。
由于民族矛盾的影響,《大元大一統志》的流傳年代極為短促。明代起長期失散,僅有殘篇傳世。明中葉后尚存的殘篇,保存有地理物產、階級斗爭、城市生活、宗教風習等方面史料尚多。近人,金毓黻曾搜輯整理,輯成《大元大一統志殘本》15卷(見《遼海叢書》);金氏又與安文溥根據《明一統志》、《元史·地理志》、《欽定熱河志》、《滿洲源流考》、《盛京通志》及其他有關書籍,輯成《大元大一統志輯本》4卷(見《遼海叢書》)。《玄覽堂叢書續集》刊有清袁氏貞節堂影鈔35卷本。趙萬里校輯重編10卷標點本《元一統志》,于196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乃今收羅最廣之本。這些“殘本”、“輯本”、“標點本”等雖不能再現《大元大一統志》之全貌,但也可見其一斑,仍可為學習和研究元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1. 張舜徽:《中國史學名著題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
- 2. 鞠繼武:《中國地理學發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 3. 元代官修(札馬剌丁等):《元一統志》,1966年中華書局版,趙萬里輯本二冊。
上一篇:《大乘起信論》的主要內容,《大乘起信論》導讀
下一篇:《大同書》的主要內容,《大同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