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雅》的主要內容,《別雅》導讀
《別雅》是中國古代訓詁學著作。清吳玉搢撰,約成書于康熙末年。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年間 (1662-1722)原刊本、乾隆十年(1745)新安程氏督經堂精刊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小蓬萊山館重刊本、盧抱經校刊本等多種。
吳玉搢(1699-1774),字籍五,號山夫,晚號頓研,又號鈍根,清江蘇山陽(今江蘇省淮安縣)人。少聰敏好學,八九歲即喜辨古字。一生于仕途頗為不遇,至晚年方補得貢生,授鳳陽府訓導。著述頗豐,尚有《說文引經》二卷、《金石存》十六卷、《六書述部述考》六卷、《天發神懺碑考》一卷、《六書敘考》十二卷等多種。
本書原名《別字》,后改今名。吳氏鑒于古書中文字形音歧異而意義相同的詞很多,易于傳訛承誤,故集錄了這類材料編成此書。本書所收的詞,都是字形不同而音義相同的雙音詞和少數的單音詞。體例類似《爾雅》的《釋詁》與《釋訓》,有的單獨解釋一個相通的同義詞,有的解釋幾個相通的同義詞。這些被解釋的詞語大都出于經書諸子史傳和漢代碑刻,跟通常的寫法不同。如:“從頌,從容也。注云:《史記·魯仲連傳》世以鮑焦為無從頌而死者皆非也。”又如“扶於、扶疏、扶蘇、扶胥,扶疎也。注云: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於’。郭璞曰: ‘扶於,猶扶疎也。’五臣本竟作扶疎。疎乃俗字,故李善本改作扶疏。注引《說文》曰: ‘扶疏,四布也。’《呂氏春秋》曰: ‘樹肥無使扶疏,’……《詩·鄭風》‘山有扶蘇,’……蓋古於、疏、胥、蘇皆相通,猶姑蘇亦作姑胥。”除辨明異體同義外,本書的許多詞條還考辨了各同義詞之間的同用、通用或轉訓、假借關系。如“穹桑,空桑也。《呂覽》: ‘伊尹生于穹桑’;《春秋緯》:‘少昊邑于穹桑’。即空桑也。《字匯補》云: ‘今云南縣名浪穹,土音為浪空。’ 蓋穹空二字音近,古或通用。”又如“蠭門,逢門,蠭蒙,逢蒙也。《荀子·王霸》篇、《呂覽·聽言》篇作蠭門;《淮南子》、《漢書·王褒傳》作逢門; 《七略》作蠭蒙;即逢蒙也。蠭逢字近,門蒙聲近。”這種訓釋,頗類于王念孫、王引之的“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甚為可取。不過,吳氏對于古人用字的同聲假借、轉音變異、別體重文、同聲轉音等等,并未完全通曉,故其解說有時不免疏謬牽強。如卷三“不翼”條說:“不翼,比翼也。阮籍詩: ‘愿為雙飛鳥,不翼共翱翔’。不翼,即比翼也。不有比音,遂亦借作比用。”后來許瀚校定本書說:“不、比,古音不同部。《說文》: ‘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比或即用其本義。”這種解釋就較本書確切得多了。
本書梓行后,受到學者的注意。研究它的清代學者就有多人,著名的有沂州日照許瀚,他寫有《別雅訂》五卷,訂正 《別雅》解說失誤多處,現存 《滂喜齋叢書》內。道光年間魏茂林也作有《別雅集證》一書,考訂、證明吳氏 《別雅》之說解,惜其書不傳。
上一篇:《別錄》的主要內容,《別錄》導讀
下一篇:《北史》的主要內容,《北史》導讀